新疆巴州:为脱贫攻坚注入科技动力

新疆巴州:为脱贫攻坚注入科技动力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13 10: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科技扶贫是提升“造血”功能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巴州各地的共识。近年来,巴州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帮扶困难群众靠知识改变命运,用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专家帮扶:促进激活产业发展动力

5月10日,自治州科技特派员、高级农技师南博文正在焉耆县四十里城子镇博格达村,协助新疆农科院节水与肥料研究所在辣椒、番茄上减肥减水的试验。他说:“项目如果成功的话,这两个农作物可实现节肥节水的目标,对于北四县乃至全疆来说是个了不起的科技成果。”

南博文是巴州的乡土人才,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土专家”。

作为自治州科技特派员,他2016年在四十里城子镇阿克墩村实施了自治区科技特派员项目——《打瓜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通过打瓜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面积150亩,使产量提高15%,肥料利用率提高40%,节约机械作业费20%,劳动生产率提高50%。亩产平均达到180公斤以上,亩增收300元。

2016-2018年他与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合作并协助完成辣椒需水需肥规律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的试验成果被收入到焉耆的地方标准,已经应用在焉耆农户的田间地头。2019-2020年他开始协助新疆农科院土肥所在博格达村实施国家十三五新疆经济作物上的水肥双减项目,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

焉耆县科技特派员办公室工作人员廖静波介绍说:“科技特派员非常熟悉当地的情况,深入到最基层,开展的项目都特别符合当地实际情况,2016年南博文承担的打瓜高产项目获焉耆县科技进步2等奖;另外,他协助开展的辣椒需水需肥规律的研究项目成果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成效也非常明显,2017年四十里城子镇辣椒种植规模约占总土地面积四分之一,亩收益比粮食作物种植平均增加500元,示范试验基地带动作用使周边村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积极性极大提高。很多农户跟着种作物,学习管理方法。2018年、2019年科技特派员管理的合作社种植的辣椒已全部订单销售完毕。亩产值3000元以上,效益明显。”

记者从州科技局了解到,近年来,巴州围绕粮食、棉花、林果、畜牧、特色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六大产业发展,以加快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动员和吸引了广大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及企业等优秀的技术、管理、经营人才参与到了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中。有效地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科技与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我州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促农增效和带农增收的目标。

长远谋划:传授技术拓宽增收渠道

且末县库拉木拉克乡巴什克其克村2014年被识别为自治区级深度贫困村,州科技局安排了“小拱棚蔬菜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在该村实施,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执导的方式。培训蔬菜育苗、定苗管理及蔬菜生长后期水肥、病虫害管理等技术;茄果类蔬菜管理期间的吊蔓、打岔、沾花、注意事项等内容,帮助当地村民增加脱贫致富的渠道。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农户300余人,使每户20平方的小拱棚蔬菜增收600元以上。

2017年巴州农业农村局入住该村开展访惠聚工作,时任工作队队长的张建明积极协调派出单位资金30余万元,于2017年6月以每日搭建10座小拱棚的速度,新建了75座小拱棚,实现了全村小拱棚建设的全覆盖。2017年小拱棚初见成效,但没有达到张建明的预期值。2018年,他再次带领工作队,总结经验,对小拱棚种植提出来减少蔬菜种类,重点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茄果类蔬菜,形成“一棚一品种、一户一特色”连片种植,发动单位总动员,跟踪式进行手把手教,集中式巩固培训。与2017年相比,2018年农户蔬菜移栽成活率由原来的50%上升到了85%。2019年农户们开始自主计划小拱棚种植蔬菜品种,并由工作队统计,按照“订单”模式有计划育苗。小拱棚内蔬菜管理由原来的简单粗放管理模式逐渐变为精细化管理,蔬菜销售由家门口畅销至村外。2019年,手把手地提供技术服务效果已经显现,全村122座小拱棚的蔬菜移栽成活率已达到95%以上。

该村村民艾拜·麦木提敏说:“2018年,我按要求种植管理番茄,但我家的番茄产量不高,原来问题出在打岔上,我把叶子都打掉了,造成了减产,是工作队干部手把手地教我技术,现在我也掌握了很多技术,2019年收入达到了2万余元。”

在工作队干部的指导下,党员示范带头人阿依古丽·拜杜力拉、52岁的无职党员如则·托合提都成了技术好手,不仅自己致富了,还成了村民们的技术老师。

5月初,巴什克其克村的有机蔬菜上市了,工作队引导村民们在20户农家乐附近每周末定期开小巴扎,蔬菜销售火得很。

巴什克其克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陈晋瑞说:“工作队充分发挥后盾单位优势,为122座小拱棚种植户连续四年免费提供辣椒、番茄、黄瓜等菜苗8万余株,价值4万余元。每年进行蔬菜苗移栽、水肥管理、打叉、沾花、吊蔓等田间技术服务培训工作,利用后盾单位下沉、工作队队员走访入户等契机,逐户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和督促。看着今年这一座座小拱棚蔬菜长势喜人,逐渐成为庭院经济发展的‘固定成员’,我们心里美滋滋的,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

跟上时代:电商引领农民脱贫致富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了脱贫致富。若羌县把培育电商产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创新电商扶贫模式,实现电子商务与扶贫同步推进。

“这个枣是咱们自己家种的,想要正宗的吊干若羌枣,请在屏幕左上角点击关注下单。”5月10日,玉素甫·米吉提拿着红枣,在直播中和网民交流,回答网民关注的问题。

29岁的玉素甫·米吉提是若羌县吾塔木乡尤勒滚艾日克村民,由于父母残疾无劳动能力,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刚大学毕业就担起家中重担,他曾经抱怨过、沮丧过,甚至灰心过,但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扶持下、在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他参加了若羌县举办的电商培训班,结识了返乡通过电商创业的韩玉鹏。

在乡亲们眼里,韩玉鹏是个名副其实的“电商达人”。拥有122户社员规模的合作社、年销售红枣1000吨,交易额达1150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能人”。他知道玉素甫·米吉提情况后从网店的开设、店铺的装饰到产品的拍照及修图,只要有不懂的地方,他手把手、一步步的教。

2017年,玉素甫·米吉提注册了淘宝店铺,由零售商转为批发商,网店销售的商品除了红枣,还增加了蜂蜜、哈密瓜、葡萄干、辣皮子等新疆特产。为了能让销售的商品被更多人记住,注册了“客罗兰”商标,成立了新疆客罗兰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此外,还开发了小规格包装,方便客户购买,当年,公司就销售了5吨干枣。

“2019年10月,村委会和工作队给我争取到了2万元的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项目,购买了直播专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索尼照相机及打包机、定量分装机和封口机等设备。2019年,我通过网络直播销售红枣收入近20万元。”玉素甫·米吉提自豪地说。

依托红枣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电商+贫困户”。坚持产业为基、电商为翼,把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有效衔接起来,用品牌拉动农产品的价值,将原生态因素变成优势,原来的“资源限制”变成“经济优势”。

玉素甫·米吉提说:“我跟合作社成员正在筹划建立产品加工厂,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网店让新疆的农副产品卖得更远也让我赚了钱,国家提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要好好利用网络连接起枣农和市场,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在若羌县像韩玉鹏、玉素甫·米吉提一样开网店售卖当地农产品的新型职业农民越来越多,全县电商生意风生水起。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若羌县建成1个县级电商运营中心、5个电商服务站、17个村(社区)电商服务网点,实现了县、乡(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全覆盖。还为各族村民提供融资、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推介、经营咨询、法律援助和创业补贴等一条龙服务,发挥了电商扶贫的优势,在帮扶贫困农民增收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州科技局党组书记李军介绍,2018年以来,巴州在科技脱贫工作中,精准实施各类科技项目,为脱贫攻坚提供技术支撑。针对贫困村、非贫困村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安排科技项目30项,落实项目资金169万元,支持35家农副产品加工及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相关科研、技术推广单位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引进农作物、牛羊家禽新品种30个,示范农业新技术36个,示范推广面积97.45万亩,节本增效13561万元,带动就业230人。利用科技之冬、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5300余期,累计培训农牧民32万人次。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50项,推广农村先进实用技术70项,优良品种76个,服务农牧民21666户,实现增收农牧民10981户。(周海霞 陈雪茹 孙海娜)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