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天山—中国当代著名画家 龚建新

寄情天山—中国当代著名画家 龚建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06 20: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名家寄语:龚建新经常深入生活,在不断的写生实践中练得了一手好技术,形成了自己的造型风格: 一是观察敏说,取舍果断;二是笔墨踏实,体面精到;三是准确中见生动,简练中见丰满。

由于学过素描、水彩等造型技法,对速写下过功夫,使他具备了塑造生动形象的坚实功力。他的肖像画,融汇了中西画法,达到了随心所欲而游刃有余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主要造型手段则在于骨法用笔的熟练与灵话。

龚建新在新疆土生土长,和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血肉相联,他熟悉他们,热爱他们,因而对于他们的音容笑貌和个性气质格外得心应手,落笔十分准确,犹如高明猎手,箭箭中的。从他的几十幅速写中,可以看出肖像画的根基所在,这个根基就是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能力。(原中国美协副主席 中国画家:叶浅予)

龚建新1938年生于乌鲁木齐,满族。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以后,在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刘凌沧等国画名家的悉心教诲下,龚建新博采众长,融入自己的画作当中,大学二年级,就创作了一套民族团结为内容的连环画“静静的卡甫河”获全国三等奖;1981年,连环画“万里送马”获全国二等奖;1989年,壁画“瑶池会”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银奖;2004年,国画“林则徐在新疆”获全国第八届美展优秀作品奖。引起美术界的关注。

1961年,龚建新毕业后分配至新疆艺术学院任教,1980年调入新疆画院。曾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授课。现为新疆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新疆画院名誉院长和新疆中国画画院终生名誉院长。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常委,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作有《林则徐在新疆》、《帕米尔之春》;壁画《瑶池会》;连环画《静静的卡甫河》、《万里送马》等。

作为一名在新疆成长起来的著名书画艺术家,他的足迹遍步新疆天山南北,描绘出大量具有西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画作,他在沿袭中国传统画法的同时,融西画素描于笔墨勾勒之中,以线描为骨法,准确中见生动,简练中见丰满,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水墨人物画, 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这样评价龚建新的绘画特点:“以线描为骨法,线条细劲,融西画形体意识于内,以水彩般的渲染助血肉之表现,注重结构敷色的笔意。他消化了形体,也消化了笔墨和工具材料的性能,在那扣紧了的结构里生发出笔墨和造型的美来。他的肖像画有近于严酷的真实感,是地地道道新疆人的写照”。

龚健新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说;“新疆这片广阔的土地正是真正成就自己的地方。因为天山南北各民族的人物形象、精神气质及服饰、用具、家畜,他们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不同少数民族歌舞都有鲜明的特点,这些都有待于画家的探索和呈现”。 龚建新多年的生活,除了工作,业余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路途上,他到南北疆各地去体验生活,和各族人们生活在一起,看农民种地,看牧民们在牧场上驰骋。他随时打开画夹,画下他们的每一个生活场景,每一次静静的凝望。正是这一点反映他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无限热爱,正是因为他对新疆炽烈的感情,才能把新疆各族人民的形象把握得如此准确和精到。

龚建新认为,人物画仅仅学习传统的那一套是远远不够的,要表现现在的生活,反映今天这个时代多元素的各个层面,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不能够满足现有的需要。解决这种满足,就得有创新,就得有自己的绘画方法。在一次非洲大陆之行,极大的丰富了龚建新艺术创作的题材。翌年,龚建新在乌鲁木齐举办了非洲行画展,比如《扎伊尔女医生》(1980年)、《圣多美尔青年》(1980年)、《刚果青年》(1980年)等人物肖像和《果贩》(1980年)、《吃冰棒的男孩》(1980年)、《圣多美尔建筑工人》(1980年)等人物速写中,非洲人民独特的面貌特征一改他之前作品中的固有人物形象,龚建新创造了中国人物水墨画的一个奇迹。他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将西方写实的方法融入到国画当中,使中国画的笔墨进入到写实的状态,他的人物头像手法精到熟练,肖像写生当中,在传统中非常自然地融合了结构素描的精细刻画,特别是五官和眼神的刻画非常精准到位,表现出真实生活的人物,让人们对中国画从审美角度看到中国画写实的一面。

现在,龚建新又把自己毕生用心血与汗水培育出来的艺术成果见证着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时代步伐,描绘美丽富饶、和谐团结、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大美新疆。

据悉,近期龚建新在创作一幅巨作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作品,目前正处于草稿阶段,草图中有条长长的丝绸如同纽带,将中国的丝绸之路与亚洲、非洲和欧洲串联起来,描绘出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平、友谊、交往、繁荣以及中西方地文化交流。(关秋生)(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