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柯坪”为哪般?——记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刘新友的扶贫情怀

“三顾柯坪”为哪般?——记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刘新友的扶贫情怀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01 22: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30日,夕阳挂在马路尽头的白杨树梢上,放学的孩子三五成群蹦着跳着,经过村委会门前时,挥着小手冲院里喊:“刘新友,你好。”“刘新友,再见。”

54岁的刘新友是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驻柯坪县玉尔其乡工作队总领队、驻玉尔其乡阿热阿依玛克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在村民眼里,大家不太关心“厅级干部是个多大的官?”只知道住在村里的“刘书记”是个实在人,给办了不少好事,他的话大家爱听。

刘新友“三顾柯坪”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一次挂职,两次驻村,前后十年。他说:“打动我的是柯坪县群众的淳朴,他们有脱贫致富过好日子的愿望,我们应当尽力帮助他们圆梦。”

“一顾柯坪”为教育

2010年—2011年,刘新友在柯坪县挂职县委常委期间分管教育,在进行了深入地走访、调研后,他发现柯坪县虽是国贫县,但当地群众非常重视教育,孩子们也勤奋好学。

“我印象很深,每天晨练都能看到有孩子在路灯下读书,当时柯坪县中高考升学率在阿克苏地区各县市中排在前列。家长教育孩子就是‘走出去才有前途’,柯坪县出去的人比较多。”刘新友说。

那时,孩子到了学龄,就算家里再穷,父母也会省下钱来送孩子读书。可学校的条件简陋,留不住教师,柯坪县一中只有4栋楼。刘新友和班子领导商议,争取上级支持,在县里建幼儿园,扩建中学校舍楼,从北疆招聘幼儿教师。

2012年,刘新友挂职结束回到乌鲁木齐后,柯坪县的干部群众始终牵挂他,若是听说有人去乌鲁木齐,定要托其带点恰玛古、黄杏等土特产给他。

自2010年以来,柯坪县校园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幼儿园、小学建到村里,适龄学童就近入学。干部支教、特岗教师、引进人才的加入,充实了教师队伍,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二顾柯坪”为百姓

2014年,“访惠聚”驻村工作启动后,刘新友主动报名,这是他第二次到柯坪县。

“我们单位当时分了两个驻村点,都在玉尔其乡,一个是阿热阿依玛克村,另一个是托马艾日克村,我在阿热阿依玛克村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刚来的时候,我们住在废弃的小学校,用教室改造成临时的宿舍,条件特别差。村里没有活动中心,小小的一间医务室里只有一些常用药品。”他说。

驻村干什么?每个干部都能说出一套扎实的理论来。但要落到实处,怎么干?大家又都没有头绪。村里琐事多,干部和群众之间除了语言上的障碍之外,机关里的工作方法在农村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柯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在这里工作,要搞清楚三件事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第一年,工作队里这样的“小会”开了数十次,干部们重振士气,慢慢摸准了一个关键点:老百姓想过好日子,就从帮他们摘掉穷帽子开始。

一年后,新老工作队员交接之际,村民们把小学校的大门堵了个严实,大家伸长脖子望着工作队员宿舍的方向。见到刘新友出来,有人喊了一声:“刘书记别走。”人群向前涌去,大家纷纷挽留“刘书记,再留一年吧!”

这一幕在刘新友的心里定格,送别时的热泪都滴在他的心上,滚烫滚烫的。这也成为他再次申请驻村的理由。

“三顾柯坪”为脱贫

“群众还没有脱贫,我怎能放心?”2018年,刘新友说服家人,主动申请再次驻村。看到“刘书记”回来了,村里的群众比过年还高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做扶贫工作,既要‘心入’ 更要‘身入’。工作要从小事着手,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晴雨表’,把党的好政策送进乡亲们的心坎里。”这句话,刘新友常挂在嘴边。

阿热阿依玛克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贫困家庭的致贫主因。为解决村民就医、买药不方便等问题,刘新友协调民建新疆区委会开展了送医送药活动,共为近百名村民开展了义诊,发放价值2万元的药品,免费向患有腿疾的热孜克·阿塔吾拉和米吉提·玉苏甫送去了轮椅和常用药物。

“以前我家羊羔成活率非常低,刘书记请来养殖专家到村里为我们授课,到家里给我们现场指导。去年我家里的羊生产了6只羊羔,牛下了一头小牛犊,全部都成活了,仅养殖收入就增加了1.5万元。”村民努汗·热依木说。

玉苏甫·阿不都卡地尔在村里经营小吃店,每天有500元左右的毛收入,他说:“村里经常利用农牧民夜校、每日一学等机会,让村里的致富典型上台发言,听了他们的故事,我深受启发。刘书记常跟我们讲‘榜样就在身边,只要肯努力,脱贫致富不是梦。’”

2019年,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的3个驻村点,贫困户全部“摘帽”。阿热阿依玛克村集体收入达14.08万元,人均收入达到9351元,贫困家庭人均收入全部达到4000元以上。

如今,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比起3年前,刘书记瘦了、黑了,我们的钱包鼓了、村子美了。”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刘新友经常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勉励自己。

“脱贫攻坚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战役,我们参与到这场划时代的事业中,就一定要做好,等我们老了也可以给孙辈们说,当年我们在脱贫攻坚前线的故事。”他说。

(邓丽娟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