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三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作为“三区三州”之一的阿克苏地区,绿洲承载能力弱,沙漠、戈壁面积占比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曾经贫困发生率高达14.2%。
经过多年的共克时艰,截至2019年,乌什、柯坪2个深度贫困县甩掉了贫困帽子,至此,全地区实现26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54万户24.66万人整体脱贫的目标。
不畏艰难万千重。这一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是如何取得的?凝聚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日前记者深入各地、各部门采访,寻找答案。
着眼精准——
牵住就业扶贫“牛鼻子”
风拂江水千波皱,绿染乾坤万物苏。
这两天,隆隆的机器声在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阿萨村黑木耳菌棒生产车间持续不断地传出,近百名脱贫不稳定人员在忙碌着。“我们在这里就业增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帕塔木·如斯塔木说。
如今,“就业是精准扶贫的重头戏,稳就业就能稳脱贫”的理念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与百名脱贫不稳定户到阿萨村卫星工厂就业相类似,在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一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队伍已经形成。依托转移就业,近千个家庭实现了稳定增收。
地区扶贫办党组副书记、主任方勤介绍,为牵住就业扶贫的“牛鼻子”,地区着眼于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实施跨县整建制输出转移就业、县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农业内部转移就业三大对策,确保有就业能力的困难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企业招工,工资2000元,包食宿,有意愿的速来登记。”3月22日,拜城县委宣传部驻拜城镇协力克买里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吴雅梅通过大喇叭向村民传递信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村里原来准备去内地务工的几个边缘易致贫户劳动力一时半会去不了,工作队多方协调有关企业,为他们介绍工作。
“达成就业意向后,我们将安排专车送工上门,提供贴心服务。”吴雅梅说。
这只是地区1400余支各级驻村工作队搭建就业桥梁的一个缩影。
为更好促进就业,扶智扶志是关键。为此,全地区6.05万名干部职工与6.54万户群众结对帮扶,通过“理清两笔账、感恩共产党”活动,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对其“量体裁衣”找活干。
滴水穿石,润物无声。正是无数扶贫人经年累月、呕心沥血的引导,曾经的贫困群众转变了就业观念,增强了脱贫信心,激发了内生动力,“等靠要”的人逐渐少了。“我一定要脱贫”“怎样才能增收致富”……类似的想法在各族群众中已成为主流。大家自愿走出家门务工就业,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近三年,全地区11.7万人接受过岗前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地区人社局公共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阿不力米提·吐尔逊说。
持续发力——
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
精准就业扶贫是关键,而扶产业就是扶根本。要实现精准脱贫,就要从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两方面同时发力。
3月31日,记者在乌什县亚科瑞克乡各村核桃园看到,一派繁忙的景象,剪枝、施肥、除草、喷施石硫合剂等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乌什县扶贫办副主任王晓东介绍,以前,由于群众对林果管理粗放,加上品种杂,导致品质参差不齐、产量低、收益少。为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该县大力实施特色林果提质增效工程,县乡两级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掌握林果管理技术。亚科瑞克乡依力克其墩村有1500亩核桃,曾组织大批农民参加林果管理技术培训。
“通过林果管理技术学习,我知道了核桃树枝并不是越多越好,浇水要适可而止,打药不能过于频繁……按照技术要求管理,核桃树挂果多,果实饱满,一亩园纯收入达2500元,比以前翻了一番。”边缘易致贫户托合提·艾沙说。
每到临近傍晚,与亚科瑞克乡相隔不远的乌什县依麻木镇亚贝希村扶贫小夜市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晶莹剔透的凉粉、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焦黄可口的烤肉……由十几户困难群众经营的一个个摊位上摆满了各类美食,吸引很多群众品尝,为摊主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经济”“小产业”,正调动着地区各地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扶贫产业虽“小”,脱贫道路却“宽”。困难群众正是依靠这些扶贫“小产业”,实现了增收脱贫。
依托村里的扶贫产业,乌什县阿克托海乡吉格代力克村几十名农民在家门口的卫星工厂就业,实现了有活干、有钱赚,生活过得充实快乐;依托订单蔬菜种植产业,温宿县吐木秀克镇尤喀克塔尕克村农民每天在种植基地忙碌着,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依托特色种植产业,乌什县鹰嘴豆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子”,短短两年间,种植户扩增到1000多户,种植面积达2.5万亩,户均增收1700元……
三年来,地区认真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共帮扶近5万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夯实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
固强补弱——
构建精准扶贫大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各级各部门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抓实抓细抓落地,住房、教育、医疗、饮水、道路、电网……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下好脱贫攻坚“一盘棋”。
4月初,暖阳下的温宿县柯柯牙镇红山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户阿巴斯·艾台克在粉刷一新的墙边撒下一把花种。“住上了新居,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就像花儿一样灿烂美丽。”阿巴斯·艾台克笑着说。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是地区“十三五”脱贫攻坚单项投资最大的项目,搬迁总任务涉及7个县(市)的2502户家庭8862人,总投资5亿元。
通过在安置点建设牲畜暖圈、购买扶贫羊、开展技能培训、发展特色农业等,全力做好搬迁户的后续服务,让“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看硬件。实现所有行政村道路“组组通”;投入6亿多元跨县83公里引“甜水”,让柯坪县5.6万各族群众结束了饮用苦咸水的历史……
看医疗。刚从拜城县赛里木镇卫生院做完胆结石手术的茹仙古丽·伊曼,拿着5000余元的账单结账时,被告知只需要她支付400多元。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制度,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各族群众病有所医……
看教育。在阿克苏市第二小学三年级课堂上,一名老师正用国家通用语言领读课文。此时,距离市区60多公里的托普鲁克乡小学三年级学生,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同步收听收看老师讲课,并通过连线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授课场景,现在已成为很多农村学校的标配。
看保障。地区建立生态工程、生态就业、生态产业、生态补偿“四位一体”扶贫模式,4242名农民成为草原管护员和生态护林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无论是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还是易地搬迁扶贫,一系列强弱项、补短板脱贫政策的实施,让困难群众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倾情付出——
书写援疆扶贫新篇章
在地区脱贫攻坚这篇大文章里,援疆扶贫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脱贫攻坚注入生机与活力。
2017年,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将黑木耳种植技术从浙江带到阿克苏,推动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黑木耳,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019年11月13日,阿克苏地区特色农产品进浙江省行政中心展销活动拉开帷幕,阿克苏冰糖心红富士苹果、香梨、牛奶、红枣、核桃、葡萄干等十余种特色农产品受到浙江人的热捧。
为让阿克苏特色农产品走出新疆、走向市场,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大力推进产业援疆“十城百店”工程,积极推动“疆果东送”,动员各方力量开展消费扶贫,鼓励浙江、新疆两省区的知名企业积极沟通,共商共建打开销路,使浙江人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正宗的阿克苏特色农产品。
“阿克苏农户大部分收入来源于林果业,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2017年启动了‘十城百店’工程,整合浙江市场优势和阿克苏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推进‘疆果东送’,助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第九批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陈建忠说。
2019年6月,在乌什县阿克托海乡苏依提喀村小广场上,村民排着队接受浙江援疆医生义诊。农民大舞台一侧,米、面、油及被子、文具等浙江企业援赠的物资堆成了一座“小山”。
如今,援疆“十城百店”工程已累计在浙江各地设立营销网点614个,覆盖浙江省80%以上的县级城市,累计销售阿克苏农副产品16.74万吨,销售额达22.86亿元,打通了阿克苏林果产品销售的“绿色通道”;同时,浙江省援疆指挥部还推进“百村千厂”工程,将工厂、车间建在群众家门口,目前已建厂471家,解决就业岗位2万多个,形成“小车间”推动“大扶贫”的格局;实施精准脱贫“211”专项行动,援疆资金大幅度向乌什、柯坪2个县倾斜,发动组织浙江强村、名企、商会、社团等与受援地100个贫困村实行“组团式”结对帮扶。
一组组可圈可点的数字,展示了浙江援疆的务实风采。
真心帮扶——
做群众“主心骨、贴心人”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这些年,在脱贫主战场,地区一大批党员干部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柯坪县盖孜力克镇扶贫干部唐运全就是其中之一。
从清理庭院、喂鸡、放羊,到果树剪枝、科学育肥、驾驶拖拉机,扶贫路上唐运全成了“多面手”。大到扶贫项目,小到群众的针头线脑,白天下村忙一天、晚上汇总忙半夜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任何时候,只要你需要,我就一定在。”这句话是唐运全一直践行的诺言,被当地群众称为扶贫路上的“暖心干部”。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有多难,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有多拼。曾助力柯坪县推进多胎多羔湖羊“引繁育”工程,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援疆干部黄群超再也没有起来;拿着大喇叭与村民一起推着三轮车到小区兜售蔬菜的“硬核”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王馨,还能拿起绣花针与村民比拼技法;三年多与普通干部同桌吃饭、一起办公,捂着尚未愈合的手术刀口工作,推动柯坪县2019年脱贫攻坚绩效考核获全疆第一的柯坪县委副书记李明飞;拿着记了120多项扶贫政策的笔记本,常年在村民家里、田间地头宣讲的沙雅县红旗镇扶贫干部陈建明……
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最美扶贫人”的扶贫故事让人感动。近年来,地区共选派603名国家公职人员到村任党支部书记,有142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全地区共有2400余名扶贫专干,每年从事扶贫工作的干部达6.06万名。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除了本地扶贫干部,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扶贫帮困的队伍中,送项目、送资金、送牛羊、送药品……为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雪中送炭。
曾经,“脱贫”对于阿克苏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如今,“脱贫”对于阿克苏人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在由“问号”变为“惊叹号”的过程中,标志着阿克苏人递交了一份合格答卷。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遏制返贫的试卷才开始答题,各级各部门要切合实际制定“路线图”、明确“时间表”,摸清工作任务底数,抓住重点关键,补齐短板不足,一项一项抓推进,一件一件抓落实,奋力实现脱贫成色上水平、乡村振兴谱新篇。
决战决胜看今朝,新一轮大考正在路上。地区将以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决心,坚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张婧)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