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初心的践行者 ——记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乌布力艾散·乌布力喀斯木(Obulasan. Obulkasim)

做初心的践行者 ——记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乌布力艾散·乌布力喀斯木(Obulasan. Obulkasim)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2-07 15: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永远不能忘了党的恩情,永远要心怀一颗感恩的心, 各民族永远亲如一家人。”这是39岁的党员企业家、新疆和田Hotan霸丽穆(BALIM)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乌布力艾散·乌布力喀斯木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

把家乡的亲人们始终挂在心上,改变他们贫困的面貌,这一做,就成了他毕生的事业。

心底埋下感恩的种子

乌布力艾散出生在新疆墨玉县兰干村 (the county of Karikax the village of lagan),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自然环境恶劣,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村里大部分家庭都是贫困户。

他的爷爷,也是村里第一个共产党员。“打我记事起,就经常看到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爷爷,带领乡亲们为摆脱贫困而不断努力,最常听到他说的一句话是:‘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我们要一心一意跟党走,与大家一起改变乡村的贫穷面貌’。” 乌布力艾散回忆道。

这个来自党员家庭的男孩,自小心里便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

2001年,乌布力艾散踏上了一条创业之路,淘到了第一桶金,实现了“个人富裕”。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爷爷的教诲,作为共产党员,一个人富不算富,只有带动更多的贫困乡亲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更有价值的“富”。于是,他很快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但是选择哪个产业才能有效帮扶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呢?乌布力艾散陷入了深思。经过多方考量,他得知墨玉很多贫困群众都有缝纫技能,在家乡创建服装加工企业,不仅可以增加群众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农村妇女就近就地就业问题。2010年,他回乡成立了服装加工合作社,也是当时和田最早成立的服装加工企业之一。

在各级单位和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很快投入生产,生产的衣服成为当地市场的畅销货。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乌布力艾散在墨玉县、和田县、洛浦县、民丰县等地打造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了11个车间,吸纳了近千名贫困户就业。

“看到员工乡亲们领工资时脸上的灿烂笑容,我比什么都高兴!”乌布力艾散说。

扶贫扶智 授人以渔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要实现稳定脱贫,扶志扶智同时要跟上。通过早先外出创业的经历,乌布力艾散切身体会到,南疆贫困群众的穷根,很多时候是吃了语言不通、没有技能的亏。

2013年,乌布力艾散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投资建成和田霸丽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让员工入校学国语、学技能、学法律,依托扶贫工厂进行实习锻炼,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这种技能培训+就业脱贫的运营模式在当地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贫困群众掌握了语言和技能,脱贫信心更足了。

在乌布力艾散的公司有一位叫做布再乃普·加帕尔(Buzainap. Jappar)的员工,5岁时因发高烧没能及时治疗,导致双腿残疾。通过培训,她被吸纳进当地的扶贫车间工作,现在每月能挣到2500元,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观。

还有的员工原来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整天胡思乱想、得过且过,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一贫如洗,幻想“天上掉馅饼”,靠“胡大”(Huda)改变命运,现在变成了产业工人,依靠自身勤劳和技能脱贫,摆脱了宗教极端思想的控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我今年19岁,毕业于新疆喀什啥车县技校,家里有5口人,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家里地也很少,经济收入每况愈下。现在到这个企业上班已经一年了,每个月收入都在2500左右,食宿全部是免费的,工作环境也不错,现在每个月能把收入的80%给家里寄过去,生活越来越好了。”企业员工吐热尼莎·赛麦提(Turnisa. Samat)说。

木妮热·木合塔尔(Munira. Muhtar), 今年24岁,她说,我原来是在新疆昌吉一个服装厂上班,当时霸丽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与我们厂有一批服装加工合作,昌吉服装厂就把我派到墨玉县这个厂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来到这个公司感受到公司整体经营管理和面貌都非常好,我当时就决定留在这个公司了。结婚后公

司给我们免费提供夫妻房,一天三餐是免费的,每月工资五六千元。丈夫是公司办公室负责人,我是车间主任,我们两个人每月收入1万元,日子过得非常舒心,今年准备买一辆小汽车。

为群众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现如今,昔日的服装合作社发展成为和田地区拥有1个总部,11个微型工厂,有1.3万平方米厂房和先进生产线,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的本土龙头企业。

企业用工已突破15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员工956人,员工月工资1500元~4000元不等。这部分家庭已通过就业实现了稳定脱贫。针对困难群众家庭实际情况,公司不仅免费提供食宿,还为子女专门建设了幼儿园,有效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共产党员为群众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乌布力艾散常在心中默许。

2018年,乌布力艾散的爷爷对他说:“乌布力艾散,你现在企业发展了,不能忘了咱兰干村的百姓啊。虽然扶贫车间已经建到了村里,但毕竟吸纳的贫困乡亲有限。”

怎样才能带动不同年龄段、不同工种的村民一起就业脱贫呢?于是,乌布力艾散和乡村干部一道,深入每户家庭走访调研、征求意见,确定了在兰干村发展三产,走多元化经营路子的思路。

其后,乌布力艾散在兰干村投资了500万元,建起了集商贸经营、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农家乐、风味美食、服装加工为一体的“扶贫产业一条街”,带动村里15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就业脱贫。还在村里建立了“爱心超市”、“爱心理发店”,每月定期为村里的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免费发放肉、菜等生活用品,为老人和学生们按季节发放服装,为贫困户们免费提供理发服务。

如今的兰干村,公路通了,路灯亮了,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2018年,兰干村人均收入达到8400元,实现了脱贫摘帽,实现了爷爷奋斗一生的梦想。

这期间,他也先后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奖”、“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自治区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等荣誉,还担任了新疆青联副主席、工商联常委。

“荣誉越多,肩负的责任也越大。我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自己的产业扶贫之路继续走下去,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乌布力艾散坚定的说道。

以感恩之心,践行社会责任,把百姓幸福,视为一生追求。乌布力艾散把青春奉献给了社会,用行动践行了他的初心。(刘美惠子 毛卫华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