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雅县努尔巴克乡振兴村扶贫有“方”

新疆沙雅县努尔巴克乡振兴村扶贫有“方”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2-02 16: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疆沙雅县努尔巴克乡振兴村位于217国道旁,全村1575人,其中贫困人口452人,耕地面积2216亩,人多地少、种植结构单一,严重制约了村民经济发展,是该村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该村结合实际摸索开出了三大“治贫良方”,成功解决452人脱贫难题。

特色产业“方”治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病”

亚森·艾海提,是其中的一名贫困户。他家4口人,6亩地,人多地少导致家中贫困。他得知村里建立了黑木耳种植基地,便主动申请种植黑木耳,通过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亚森·艾海提很快熟练掌握了黑木耳种植技术,被大家聘为黑木耳种植基地的操作管理员,不仅能照顾自家的黑木耳大棚,每个月还有1800元的工资。今年,亚森·艾海提靠种植黑木耳挣了7000余元,在种植基地当操作管理员挣了1.26万元,光他一个人在黑木耳基地挣得钱就让他家实现了脱贫。

为了打响黑木耳品牌,振兴村还积极探索“产业+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于今年6月26日举办首届黑木耳采摘节,活动当天该基地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共采摘鲜木耳460公斤,销售干木耳220公斤,销售额达2万余元。

亚森·艾海提说:“政府不仅帮助我们见了黑木耳种植基地、教我们种植技术,还帮助我们宣传销售,今年我们家的黑木耳大丰收了,挣了7000多元钱,我一定发展好黑木耳产业,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今年,努尔巴克乡振兴村针对人多地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结合实际,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了一座占地28.2亩的黑木耳种植基地,修建30座黑木耳种植大棚,带动30贫困户发展黑木耳产业实现户均增收7000元,激发了该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转移就业“方”治疗脱贫增收困难“病”

艾则孜·艾买提是振兴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以前,他们一家3口人围着7亩地,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勉强够养活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2017年该村被纳入50万亩高效节水试点增收项目,进行了土地平整。艾则孜·艾买提和家人商量后将自家平整后的7亩地以每亩7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了出去,在村“两委”的推荐下,他来到了沙雅县玉象胡杨化工有限公司上班,每个月工资在3000到4000元之间,当年他家就成功了脱贫。

艾则孜·艾买提说:“以前我们一家人被束缚在土地上,辛辛苦苦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不仅每年每亩地能拿到700元的流转费,我每个月还有3000多元的工资,我现在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薪’农民。”

2017年努尔巴克乡振兴村平整流转土地1200亩,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纷纷走出家门,走进企业务工挣钱。87名贫困户和艾则孜·艾买提一样在县城实现了稳定就业,还有52人在本村给企业管地挣钱,当上了“双薪”农民,破解了村民增收致富难的问题。

创新创业“方”治疗脱贫门路缺少“病”

11月28日,努尔巴克乡振兴村扶贫小市场正式开业,11店面有饭店、馕店、烤包子店、小超市等前来吃饭、购买东西的人络绎不绝。

贫困户海里排姆·阿西木就在扶贫小市场里开了一家餐厅。她家5口人,1.8亩地,人多地少导致家中贫困,2017年党和政府帮助她家修建了暖圈,还送了10只扶贫羊。海里排姆·阿西木的儿子塞米·艾则孜学过厨师,一直想开一家餐厅,但是苦于家中条件有限,刚好今年村里建了扶贫小市场,海里排姆·阿西木就主动申请了一间门面房,开起了餐厅,由于他家的饭菜实惠味美、品种繁多受到顾客们的青睐,外加扶贫小市场在217国道旁边,中途在这里停留休息的车辆也很多,海里排姆·阿西木家的餐厅生意很好。

海里排姆·阿西木说:“以前苦于没有钱开不起餐厅,现在好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家的餐厅营业了,我们一定好好经营,提高家庭收入,把日子过的越来越好。”

努尔巴克乡振兴村扶贫小市场带动该村18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为他们拓宽了致富门路。

努尔巴克乡副乡长达吾提·艾沙说:“今年年底我们振兴村的贫困户就全部实现脱贫了,后续我们将紧紧围绕发展产业和转移就业这两个重点,多措并举助力贫困群众长期脱贫、稳定脱贫。”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