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的两次落泪 ——记米东区科技局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朱凌

红色的志愿者小帽,一身迷彩服,带着塑胶手套给鸡喂食,隔着镜片却难掩光芒的眼睛和朴实灿烂的微笑,让人感到亲切和顺。她就是米东区科技局(科协)驻米东区长山子镇新庄子村的第一书记朱凌。

朱凌的两次落泪 ——记米东区科技局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朱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1-19 19: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实践课堂——发现•纪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马安妮 葛国栋 孙夏)

红色的志愿者小帽,一身迷彩服,带着塑胶手套给鸡喂食,隔着镜片却难掩光芒的眼睛和朴实灿烂的微笑,让人感到亲切和顺。她就是米东区科技局(科协)驻米东区长山子镇新庄子村的第一书记朱凌。

一句认可 流出暖心泪

盛夏的夜晚,闷热的空气让人辗转反侧,燥热难眠,在办公室值班的朱凌被凌晨三点的电话叫醒。30公里外,因半夜施工,被惊扰的村民还在和工人争吵着。

“别吵了,第一书记来了。”这句话,是朱凌工作的常态,也是朱凌的日常生活。

每天早上8点,朱凌的身影都会如约出现在会议室里,这是每天上班前必须要开的“派工会”。工作队实行“早派工、晚研判”制度,朱凌在早上把具体工作安排给负责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委会干部。下班之后开“研判会”,队员们会把村民的诉求、具体工作中的困难反馈在会上,村干部和驻村队员们群策群力,一起商量做出决策。这是任何队员和村两委都不能缺席的,是新庄子村每天雷打不动的惯例。

“对于群众的一些诉求,当天能够解决的就立即到群众家里去解决,当天不能解决的就第二天安排好人员去解决,还解决不了的就联系领导,请求镇上协助解决。”朱凌说,

“我的目的是打造一只真正为老百姓做事的队伍。”

这是朱凌对村民的承诺。

朱凌回忆起新庄子村给她的第一印象:村中的道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一个以传统种植为主的农业村,人口不多,但低保户占总户数的4.6%。她召集科技局访惠聚工作队的队员们坐下来集思广益,决定要依靠产业项目带动村中致富,让低保户尽快脱贫,还要搞村庄整治,改善村民人居环境。

首先是改变村容村貌:300米“民心路”主干道,种植了观赏树木和花卉,安装了凉亭、座椅、花箱和各类健身器材,实现了开窗见景、出门见绿。在新盖的楼房周围,村民还栽种了果树,建设了蔬菜大棚,让整个村庄既有宜居的城市生活气息,又不失淳朴的农村田园风光。

“老乡,快来看看,我们自家的红薯,还有土鸡!”这是十一国庆节期间,新庄子村举办的“迎国庆、庆丰收”售卖农产品活动,在朱凌和队员们的吆喝下,路过的汽车总会有人下来买点绿色蔬菜、买只龙河游鸡,场面十分热闹。

这里说的红薯和鸡,是工作队重点打造的新庄子村的品牌农产品——龙河西瓜红红薯和龙河游鸡。

新庄子基本农田地属于优良沙性土壤,最适宜种植红薯,2018年,有2家合作社带动20户社员种植的西瓜红红薯喜获丰收,经济效益可观。今年,新庄子村开始培育西瓜红红薯的苗种,使新庄子村形成红薯产业化示范基地,农民收入增加了不少。

同年春天,访惠聚工作队从安徽省农科所引进了13个新品种的蟠桃、油桃、水蜜桃等桃树苗,有17户村民栽种桃树300余亩,桃树苗成活率达到85%以上,在桃树林里套种毛豆、鹰嘴豆、红薯等作物,还可以达到“一地双收”的效果。长势良好的桃树,明年就可以挂果了。

西瓜红红薯、千亩桃果园、稻蟹米、食用菌种植、龙河游鸡养殖,新庄子村在朱凌带领的访惠聚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努力下,日子越过越好了。

2018年,村里有低保户25户26人,其中一二级残疾人就有8户8人,困难家庭11户11人。当年精准脱贫有9户9人。

“我们书记,当然是最棒的!”新庄子村村民闫平云举着大拇指得意地介绍着。

“书记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她在,我们就很放心!”新庄子村村民冶大叔笑着说。

繁重的工作没有压垮朱凌,对家的思念没有让朱凌流过泪,但村民的一句句肯定,却让朱凌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肯定我,真的特别感动!”晶莹的泪划过朱凌晒黑的脸颊。

一句“身体好” 流出幸福泪

“书记,医生说我的身体好着呢!”电话那头传来闫云平报平安的喜悦声,火车这头,朱凌的泪水忍不住的往下流。

“我当时激动地,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怎么也忍不住,哭了很久很久。”朱凌没有为自己流泪不好意思,“我一直担心他因为养鸡旧病复发,现在他没事,我真的是太激动了。”

闫云平,新庄子村村民,2015年患直肠癌花去家中所有积蓄,自己也丧失了劳动力,还要供养上高中和上幼儿园的女儿,家庭生活困难,原来开出租车有较好收入的他成为低保户。

2018年年末,朱凌刚到新庄子村,就在村委会的陪同下,到闫平云家里。闫云平躺在床上,拒绝出来见她。

带着沉重的心情走访后,朱凌集合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结合米东区科技局现有的科技成果,根据每家每户的贫困情况,她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脱贫方案,决定试行“合作社+困难户”的模式,养殖龙河游鸡。

龙河游鸡是米东区科协、科技局多年研发的新疆最优质的土鸡新品种,它具有抗逆性强,耐寒冷、耐粗饲,适合进行林下、草地和庭院放养。

“我们就是要免费给大家发放鸡苗,带大家致富!”升旗后朱凌的一句话,让瘦弱的闫云平一下来了精神。

考虑到身体状况,闫云平找到第一书记朱凌,申请养殖300只龙河游鸡。他和肢体残疾一级的许祥贵,都利用现有的条件,早早准备好鸡舍,

忙碌了4个月后,300只龙河游鸡自由的在院子中奔跑,这些鸡成了闫云平的希望。

偌大的养鸡院子,有房有棚,干净整洁,“当时是书记帮我找了邻居的院子来养这些鸡,”闫云平感激的说道,“没有书记,我现在还不知道咋办呢!”

从那天起,闫云平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这些鸡,而朱凌则像亲人一般帮着闫云平。只要早上没有工作,朱凌就在鸡圈帮忙,喂喂鸡,捡捡垃圾,“像地上的塑料纸片,她都会捡起来,说这样养鸡更健康。”闫云平说道。

朱凌的微信每天都会收到闫云平养鸡的新视频,“只要我收到视频,就赶紧用音乐文字配着,发到抖音上。”朱凌笑着说,“这样我们后期销售也算有了个渠道。”

努力总有回报,在第一批鸡出圈时,闫平云个人纯收入2.4万元,成了新庄子村的“鸡状元”。

“他身体检查结果是好的,我才觉得扶贫真的成功了。”朱凌红着眼睛说道。

像闫平云一样的困难户有17户参加了养殖龙河游鸡。困难户马小强属于肢体残疾二级,没有劳动能力,但他父母身体康健,申报养殖“龙河游鸡”后,看到工作队把马强定为了示范户,一家人急的坐不住了,父母两人自己动手,买来基本材料,请来专业工人,加班加点的建起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标准鸡舍,拉着工作队干部去验收,第一批拿到了鸡苗,现在养鸡的干劲十足。

2018年参加养鸡的农户总共45户,驻村工作队补贴发放了2370只鸡苗,均养殖成功,达到了助力增收的示范效应。2019年,“龙河游鸡”已成为长山子镇巩固脱贫成果重点产业项目,在全镇19个村进行扩大养殖,进一步发展振兴农村经济,助力农民增收,加大巩固脱贫成果。

2019年,朱凌带领大家开展了食用菌技能培训,基本做到了困难户家家都会种蘑菇。康育恩和马建是两户残疾人,工作队在3月份给他俩发放了2600袋平菇菌袋,半个月第一批就出菇600公斤,获取利润3000元。第二批、第三批陆续再出,会不断有新的收益。

“我从来不为自己哭,但是到新庄子村已经哭过两次了,每次都是为农民哭,他们真的太感人了,忍不住要哭。”朱凌一点不为自己哭感到不好意思,反而很骄傲。

她把村民放在心上,村民把她当作亲人,“咱家书记最漂亮了。”新庄子村的村民笑着说着,胸前竖起大拇指。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集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是一首朱凌最喜欢的歌曲,歌曲表达的不仅是她的心声,更代表了广大访惠聚工作队员的心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