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里的两家人一家亲

小院里的两家人一家亲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9-14 12: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新疆阿瓦提县巴格托格拉克乡卡尔库杰克村,有这样的两家人,他们不同民族,十二年来同住一院,天长日久的互帮互助,使两家人亲如一家,成为当地民族团结的典范,他们就是房东热孜万古丽·依明尼亚孜一家和租客王品德夫妇。

9月8日,热孜万古丽·依明尼亚孜家的“团结商店”正式挂牌营业,这家小小的商店,也成为了热孜万古丽和王品德夫妇之间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见证。

今年年初,热孜万古丽把自家的土地全部流转了出去,便有了开商店的想法。

“我有开商店的想法很久了,但是不知道怎么样办证、进货、怎么样经营,王品德夫妇知道后帮我申请办理了营业执照、布置货架、进货,跑前跑后的就像自己家开商店一样,我很感动,所以把给商店取名团结商店。”热孜万古丽·依明尼亚孜说道。

王品德:“得知热孜万古丽有开商店的想法,但是她心里又犯嘀咕,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于是我们一边鼓励她,一边帮助申请办营业执照,进货布局,摆放商品。”

王品德夫妻是2007年经人介绍到卡尔库杰克村来开诊所,在租房过程中结识了热孜万古丽,当时过来,人生地不熟,非常不方便,热心肠的热孜万古丽一家不仅将两间临街房屋低价租给他们,还跑前跑后帮他们安顿下来,让人生地不熟的王品德夫妻俩省了不少事。
王品德:“当时能在这留下来,多亏了热孜万古丽一家,从各方面都帮助我,没这给找这,没那给找那,确实讲下来,为了我在这个地方落脚,做了好多工作,我内心里到现在一直挺感激她们一家的。”

谁曾想,诊所开起来了,语言不通、村民的不信任等困难重重,一度让王品德、王华聪夫妻俩打起了退堂鼓。

王品德的妻子王华聪回想起来:“刚来的时候,我就想走,我就想回去,当时语言不通、条件也差,她们一家就劝我们,给我们送西瓜呀、甜瓜特别多,家里做了抓饭呀、凉面呀,也给我们端过来让我们吃。热孜万古丽丈夫还恳求我们,唉,你不要走,这地方嘛就缺医生,你们在这待着挺好的,时间长了就好了。”

在热孜万古丽一家的倾力帮助和劝说下,让王品德夫妻有了留下来的信心,半年以后,诊所的经营状况就有了很大改观。

王品德的妻子王华聪:“然后就慢慢的慢慢的交流,唉,也挺好的,待了一年不想走了,这确实是好地方。我们两家也关系也越来越好,过年的时候一起包饺子,她们家有她们家的包法,我们家有我们家的包法,就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像一家人一样的,现在我们两家都分不开了,她离不开我们,我们离不开她。”

2015年,热孜万古丽的丈夫因病去世后,王品德夫妻俩忙前忙后帮热孜万古丽忙料理后事,还把热孜万古丽家的三个孩子,当成自己孩子一样关爱。

热孜万古丽·依明尼亚孜:“王品德夫妻把我的孩子就当成自己的孩子,孩子上大学给学费、生活费,还给买衣服,病了还送药。孩子从学校回来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王医生。”

这两年,随着热孜万古丽的三个孩子相继毕业和外出工作,就剩下她一个人在家,但她并不觉得孤单。
热孜万古丽·依明尼亚孜:“我们现在就是一家人,王医生嘛和我哥哥一样,王华聪嘛我姐妹一样的,生病的时候嘛,王医生到我房间免费治疗送药。一个人不想做饭的时候嘛,他的老婆王华聪嘛,把饭送过来。”

十二年来,热孜万古丽没要求涨过一次房租,王品德夫妻也从未说过要离开这座院子。他们之间的故事也被当地传为民族团结的佳话,他们居住的小院也成为当地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金旭 宋凯旋 邓小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