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油田里的“绿色密码”

解锁油田里的“绿色密码”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30 15: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只小狐狸拖着长长的鬃毛,从小站外缓缓而来。“看,咱们的小客人又来吃我们给它准备的晚餐了,最近身体长得越来越壮实了,毛色也越来越漂亮了。” 7月11日,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员工龙伟在采油作业区跟记者介绍道。

随着塔河油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这里吸引了黄羊、马鹿和天鹅等一批国家保护动物,成为了野生动物们喜爱的家园,野狐狸便是其中之一。

渴望绿色: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

“刮沙尘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是紧闭门窗,但办公桌上,宿舍床上仍然落满了细沙。”西北油田采油三厂郭春霞回忆,厂区新建时,厂内外没有树,也没有植被,杂草重生,蚊虫肆虐,从窗户望出去是无边无际的沙漠。

“石油人对绿色的渴望不亚于对石油的渴望。”郭春霞告诉记者,加快厂区内外生态建设,实施绿化改造,是每一个石油人肩负的绿色职责所在。

西北油田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典型的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常年干旱少雨,黄沙漫漫,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得绿色望而却步,几乎整个地区都缺乏植被覆盖。

其中重点区块采油管理二区部分油井分散在湿地核心保护区内,生态脆弱,环境敏感。开展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十分必要。

“严守生态红线,有序推进退出,坚决按期退出。”这是西北油田立下的军令状,也是西北油田石油人的实际行动。

西北油田有上百口生产井位于保护区内以及边缘地带,还胡杨林一片静宁,保护胡杨林的这片绿,退井还林,刻不容缓。

“‘为美好生活加油’是中国石化的企业使命,给国家自然保护区一个碧水蓝天的自然环境,这是西北油田的社会责任。”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宝增说。

长期以来,面对产量利润与生态效益,西北油田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快绿色油田建设步伐,做出“宁舍万吨原油,不舍绿水青山”的决定,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力争在2020年完成退井还林全部计划。

保护绿色:还胡杨林一片宁静

驻现场、争时间、抢进度。7月11日,多辆大型机械正在忙碌施工着。“西北油田退出湿地缓冲区TP328井正在施工,我们要继续加快湿地退出工作的步伐。”退出湿地缓冲区工程项目经理陈志鹏说道。

西北石油共有105口油气井,地面集输站场16座,集输管线538.92公里,分别处在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两个保护区之内,这些井全部封存全年将影响产量37万余吨,资产净值约20亿元。

2019年1月,西北油田将投资1亿元持续推进塔里木河上游湿地缓冲区退井还林工作,并实现复垦。

(TP305井封井现场 /图刘亚雄摄)

胡杨林保护区对退井还林的要求极高,如同文物修复的“修旧如旧”一般,封井复垦后完全恢复胡杨林原始状态。

退井还林施工过程中,因为个别油井清除不到位,在西北油田工作20年的王万顺,成了第一个被问责的对象。

“想着把井尽快封完,再进行简单的复垦,就是完成任务了,在封井后期清理过程当中,戈壁石砖头还在,还有一些水泥块遗留,这些都是不合格的。” 采油一厂管理二区生产安全运行中心副主任王万顺说。

面对高质量、高标准的环保要求,巡检人员们也加大了对管线安全环保的排查力度。“工作人员现场巡查管线,不光是对能源的一种保护,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检测,假如一旦发生原油泄漏,我们能第一时间发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HES总监何久辉说。

加强无人机管道运行监控,及时对湿地井站、管线等进行检测,及时监控,迅速控制油污落地事件的发生。西北油田坚持“原油不落地 油区更美丽”的油气生产原则,使塔里木河上游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播种绿色:建设绿色油田

“采油树”为胡杨树让路,油田的发展之路又该如何走呢?

习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

刘宝增给出了答案。“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已经为企业未来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生产,这是我们油田开发的新方向。”

在固废液处理站的一角,一片大约6到8亩的芦苇长了大约1尺高。工作人员隔三差五来这里精心照顾,关俊正是“常客”之一。

“从4月份播种开始,我有事没事儿都喜欢过来浇浇水,松松土,看看芦苇长高了没有,棉花有没有发出新芽。”关俊告诉记者,这片试验田和一般田地土壤不同,这是经过处理后的受浸泥土,能长出植物过去是不可能的事。

随即关俊捧起一抔泥土,放在记者鼻前,记者闻到一股泥土的芳香,“除了芦苇还长出来了少量的棉花,小麦,等其他农作物。这些幼苗发出的新绿,充分证明我们处理的污土已经达标。”。

(工作人员在观察芦苇长势 图/梁瑞馨摄)

2016年,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持续加大环保力度,西北油田引进世界先进的受浸泥土热解吸技术并加以改造,建成了废液日处理能力超600方/天的污油泥无害化处理系统,每年可回收近6000吨原油。

除此之外,因原油污染的受浸泥土也得到及时处理,日处理能力达到400吨/天,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钻、修井废液、受浸泥土的处理难题,而且真正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为建设“绿色油田”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一名负责受浸泥土处理的石油环保人,我希望能在这片土地上播种更多的绿色,未来长出更多的植物品种。”西北油田工程服务中心环保管理部副部长汪建乔说。

随着油田生产退出保护区实施工作和厂区绿化改造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来油田安家的野生动物数量越来越多,它们让沙漠充满了生命的感动。

“经常看到黄羊,野兔,小狐狸等一些野生动物的脚印,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它和我们距离越来越近,哪天不来还挺想它。”龙伟说。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马娴 梁瑞馨)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