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走出百名大学生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阿热勒镇杜尔根村坐落在达巴特山中,小青河蜿蜒从村庄流淌而过,在杜尔根村村史馆的光荣榜上,张贴着大学生们的照片。

小山村走出百名大学生

来源: 阿勒泰新闻网
2019-08-30 14: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阿勒泰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刘胜刚 阿勒泰日报记者 杨玮璇)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阿热勒镇杜尔根村坐落在达巴特山中,小青河蜿蜒从村庄流淌而过,在杜尔根村村史馆的光荣榜上,张贴着大学生们的照片。这个仅有423户1488人的小山村,先后走出了102名大学生,他们告别祖辈的游牧生活,乘着知识和梦想的翅膀,奋力翱翔在新时代的蓝天下。

带着梦想启航

初秋时节,杜尔根村又迎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年,全村又有18名孩子考上了大学。新学期开学在即, 18户村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为即将远行的孩子们准备生活用品。

村民木拉提汗·克布拉的儿子别尔德别克·木拉提汗今年以349分的成绩被新疆师范大学录取。别尔德别克·木拉提汗是小有名气的小歌手,打小就有音乐天赋,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木拉提汗·克布拉和妻子坚持每周两天送儿子到青河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学习唱歌,夏天骑自行车,冬天雪大骑马,一年四季,风雪无阻,一送就是九年,从未间断。每年寒暑假期间,别尔德别克·木拉提汗总是活跃在县乡村演出的舞台上, 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儿童歌曲大赛上,别尔德别克·木拉提汗摘得银奖;2014年,在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第二届青少年阿肯阿依特斯大会上,别尔德别克·木拉提汗获得一等奖。谈起儿子的成长,木拉提汗·克布拉说:“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是教育的关键。”

9月7日,这位少年将带着一把冬不拉、一把吉他奔赴乌鲁木齐市,在那里,陪伴他的不仅有音乐,还有更多的梦想。

寒门走出希望

村民别克波拉提·那吾热孜别克的家中摆放着58张奖状,15本荣誉证书。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个贫困家庭将三个孩子全部培养成大学生的艰辛历程。

为了让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2004年,别克波拉提·那吾热孜别克夫妇从小青河源头将家搬迁到了距离县城8公里的杜尔根定居新村,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2006年至2012年,别克波拉提·那吾热孜别克夫妇在县城先后租住了14处住所,照顾孩子们上学。2012年至2018年,夫妻俩卖掉了家中118头(只)牲畜,并贷款5万元,让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2012年至2017年,别克波拉提·那吾热孜别克的妻子努尔古丽·叶列吾汗没有舍得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2018年,丈夫为妻子买了一件衬衣后,这位坚强的母亲穿着新衣服哭了。

父母的坚守和执着激励了孩子们的成长,2012年,大女儿库拉西汗·别克波拉提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14年,儿子别尔道列提·别克波拉提考入辽宁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2018年,小女儿库丽代汗·别克波拉提考入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专业。如今,大女儿库拉西汗·别克波拉提已经成为青河县高级中学的一名生物教师,库拉西汗·别克波拉提说:“作为一名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我感恩党的教育政策,高考当年,我作为青河县理科民考民高考状元,领取了政府5000元奖励金,在校期间,我还获得了国家教育部长城奖学金,这些资助,对我顺利完成学业有很大的帮助。”工作后的库拉西汗·别克波拉提每月会从工资中拿出1000元,帮助弟弟妹妹完成学业。她坚定地说:“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返乡播种梦想

杜尔根村是自治区扶贫重点开发村,在全村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活跃着一名从小山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沙依然古丽·海拉提。2012年,沙依然古丽·海拉提从新疆农业大学动植物医学专业毕业,看到村里还有很多乡亲们依然生活贫困,她毅然放弃在外地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

2014年,杜尔根村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14户718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工作量大,作为村扶贫专干,沙依然古丽·海拉提和同事们走遍了杜尔根村三大片区每一个家庭,准确真实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制定了详细的脱贫攻坚路线图和推进表。沙依然古丽·海拉提还发挥自己的所学专业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农区畜牧业,引导妇女姐妹通过加工乳制品、制作刺绣手工艺品,增加收入。观念一变天地宽,携手奋进奔小康。2018年,杜尔根村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3人。2018年,沙依然古丽·海拉提被评为阿热勒镇优秀大学生村官,当选为村党支部委员。面对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沙依然古丽·海拉提说:“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我实现了人生价值,今后,我们会更好地服务乡亲们,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温故而知初心

“青河县教育事业历经了马背小学、牧业寄宿制教育到现代化教育的历程,这是党的政策,特别是党的教育政策的正确和伟大。”青河县政协工作科科长塔斯肯·斯拉木是杜尔根村走出来的第三位大学生。1972年,家中排行老三的塔斯肯·斯拉木来到杜尔根村小学上学,当时,全校只有4名教师、12名学生,一间15平方米用石头砌的教室,教室窗户挂一张羊肚子当玻璃,黑板用电池的石墨涂黑……简陋的教学环境丝毫没有影响教师的育人信心,简陋的学习环境,丝毫没有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有一年,一位老师骑马不慎摔断了腿,他坚持不下山养伤,孩子们就挤在他的小毡房里听课。1980年暑假,在老师的带领下,塔斯肯·斯拉木和同学们用了一个暑期的时间,打土坯,盖起了三间新教室,1983年,塔斯肯·斯拉木考入了伊犁农业学校会计专业,后来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大专文凭。塔斯肯·斯拉木说:“我从马背小学一路走来,是党的政策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刘胜刚 杨玮璇)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