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追梦人丨做新生儿的守护者 ——记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吴高强

奋斗的追梦人丨做新生儿的守护者 ——记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吴高强

2019-08-14 21: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人物简介】吴高强,58岁,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1985年开始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4年来,以病人为中心,多次收到患儿家属的感谢锦旗,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

8月7日一大早,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病房里,科室主任吴高强轻轻走到一个亮着蓝灯的治疗箱前,一个瘦弱的小宝宝安静地睡着。

“大小便正常,心肺正常,刚喂了3毫升奶。”值班医生邓如海轻声说。“嗯,多观察,小家伙早产,最害怕肺部感染。”吴高强细心地用听诊器听完宝宝的肺部后对邓如海交代。

34年来,吴高强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儿就是看看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变过。

心里装的都是病房的孩子

与普通儿科不一样,住在新生儿科的小病人,大多是患有黄疸、肺炎等疾病的新生儿以及早产儿。

洗手、更衣、换鞋……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后,记者走进了病房。

不到10时,吴高强和其他医生们开始查房。和普通的病房一样,每个小患者都有自己的床位。

病房里,有许多泛着蓝光、两侧各有两个圆洞的透明小箱子,里面躺着一个个小婴儿。这就是百姓口中的 “照蓝光 ”。蓝光治疗又称光疗,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有效安全经济的主要方法。照蓝光时,新生儿眼睛用专用眼罩保护着,细心的护士们还给他们套上了专用的手套,以防抓伤。

对待每个小病人,吴高强都检查得很仔细,宝宝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吃奶情况好不好、大小便怎么样,他都要一一了解。

之后,吴高强细心写下医嘱。新生儿科的医嘱很特别,除了病情记录,还要根据每个宝宝的实际情况,计算用药量和吃奶量。

与吴高强共事20年的班尼古丽说,吴主任心很细,也很有耐心,心里装的都是这里的孩子。

“火眼金睛”,探查蛛丝马迹

在产科,一声婴儿的啼哭宣告新生命的降临,但在新生儿科,患儿一声异样的哭声都有可能预示着病情变化。

“小宝宝不会讲话,无法和我们沟通,也不懂得配合治疗,而且病情变化快,所以临床查体就特别重要。”吴高强说,新生儿的疾病诊断很难,医生们更像一名侦探,密切观察每一个细节,凭着零零碎碎的线索,寻找蛛丝马迹。

假如这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做?一直以来,吴高强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把患儿当成自己的娃”。

早产儿指胎龄不足37周,体重一般小于2500克的新生儿。2015年8月,医院收治了一名体重700多克、胎龄26周的女婴。经治疗,体重达到1.8公斤后顺利出院。

当时,孩子仅成人巴掌大小,胳膊只有成人手指粗,各个系统发育不成熟,肺功能发育不全、不能自主呼吸、不能进食……吴高强回忆说,这个宝宝从产房分娩后就直接转入新生儿病房。

进行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增加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做了一系列努力,开通了早期的生命通道。

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一个难关就是感染关。“免疫功能不完善,稍微一有细菌侵入都是致命的。”吴高强记得在救治期间孩子就因血液和肺部感染出现休克,好在救治及时最终挺了过来。

如今,孩子的妈妈隔段时间都会给吴高强传女儿成长图片。

新生儿护理中营养关尤为重要。2006年四胞胎护理算是一场硬仗。因为孩子体重较轻,只能输入特制营养液。

“我们用头发丝粗细的导管给孩子输入营养液,每次打1毫升的奶,每天打8次,吴老师都是亲自上。”参与救治的医生李芳芳说道,整整一个月的护理后,四个孩子出院了,但医护人员都哭了。

吴高强说,每当患儿体重达标,离开新生儿科时,总有护士抹眼泪,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把宝宝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只要看到他们健健康康地长大,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当前,作为自治区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市妇幼保健院率先在全疆开展新生儿高频振荡呼吸机及床旁颅脑B超的临床应用,承担着乌鲁木齐地区41家医院的危重新生儿转运任务,每个月转运60至70名患儿,其中三到四成是早产儿。

相对患儿家长“有耐心、脾气好、服务好”等评价,吴高强还是喜欢贴在办公室里的四个字“医者仁心”。他说,既要看好病,又要有医德,每天看着它,对工作也是一个激励。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