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8月11日拜城电 维吾尔语中的“阿热勒”译为汉语是“岛屿”的意思,该村处于哈拉苏河与木扎提河两河交汇内角,村庄与河道之间天然形成了一条5000多亩的半包围型湿地带,泉眼星罗棋布,流水潺潺、绿草如毯。
康其乡利用区位优势,挖掘“三圈”潜力,打造两个旅游环线,围绕“康其湿地”打造湿地旅游小环线;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一村一品”旅游大环线,营造以“康其湿地”为吸引,沿线各村有景点的全域旅游格局。
在“康其湿地”建设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有建筑物都是在湿地周边零散空闲地上建设,在湿地内的建筑物全部采用原生态木头做成,树立在景区的环保啤酒瓶,高13米,由2854个废旧啤酒瓶装饰而成。
采用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兑现美丽乡村的理念。培养了一批能工巧匠,如景区排放的铁艺钢琴,就是康其乡阿热勒村1小组村民沙都克·吐逊制作的,沙都克·吐逊在康其乡铁艺一条街开了个铁艺加工铺,他亲自跑到阿克苏买钢琴的店里实地观察、测量,不到一个星期时间他手里的第一台铁艺钢琴就做成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康其乡采取旅游+模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农业产业调整力度,通过土地流转、合伙经营,调整经济价值低的传统种植品种,改种农旅结合的农作物,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按照“一村一品”加大林果业调整。
乡镇府党建办干部胡文泰表示,推行“一个点子致富一个家庭”精准扶贫模式。采取乡干部、包联干部、驻村工作队干部选项目、垫资购买景区需求产品、交付贫困户经营、回本还资的模式,既解决了贫困户家庭人员参与景区经营不知道选什么项目和资金短缺的现实问题,又解决了贫困家庭人口想挣怕赔的心理问题。
康其乡阿热勒村村委会副主任托胡尼亚孜·艾麦尔强调,旅游业开办以后,本村原本有34户贫困户,现在只有2户,这两个贫困户也正在跟着大家的脚步进行最后的脱贫攻坚。
康其乡阿热勒村五小组自治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吾古兰木·吾斯曼说道:“景区没有开发前,跟丈夫每年外出新和承包棉田管理,年收入1.5万左右,景区建成初期,在自己家搞个农家乐,仅2018年7—9月的3个月时间,就收入了18000多元”。
康其乡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有力推动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均环境治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转变增收方式。采取旅游+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拜城当地游客田艳华表示,这里的生态保护的非常好,来到这里真正实现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空气清新,人又不是很多,和三五好友一起来最好了。而且,这里的美食很多,价格也很亲民。(张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