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山
天然制种玉米晒场
金秋时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4团“辣椒红似海、银棉堆如山、玉米铺天盖,犹如遍地金”,呈现出“三色经济”耀边庭的喜人景象。
184团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边缘,属于、冬季高寒、夏季高温和纬度偏高的“三高”地区;过去是一个只能种植小麦、油葵和牧草的地方。这个团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按照兵团“一手抓环境改善,一手抓经济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在致力于农业标准化、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相继与石河子农科院著名植棉专家陈冠文等教授紧密合作,探索出了以矮、密、早为内容的棉花“促早栽培法”,将棉花种植面积从最初的一、二百亩发展控制到2013年的10万亩的规模,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纬度植棉区”;在此基础上,近年又与隆平高科红安公司、南京神州种业等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引进了色素辣椒、制种玉米进行种植,将色素辣椒面积控制到7万亩、制种玉米控制到3万亩的规模,形成了“红”(辣椒)、黄(制种玉米)、白(棉花)“三色”作物为主流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不但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而且为观光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到秋收季节,来团看“红海”、观“银山”的游客或者购买农产品的外地客商络绎不绝。
“我们每年这个季节就到这里,既能收购辣椒,又能看到多色美景,可谓是生意、旅游两不误。”来自青岛的王先生说。
“自从团里把棉花、辣椒和制种玉米作为主产作物,亩产值一般达到三四千元,是其它作物的两到三倍。”正在装运辣椒的184团二连职工杨文胜告诉记者,“特别是今年团场取消五统一以后,职工都不用交承包费了,亩利润在往年同等条件下,至少增加了两三百元,我们每种一亩辣椒,轻轻松松可获得利润一千元以上。”他的话,道出了所有职工对兵团建设“三色”农业经济区和推行“三位一体”经营管理体制的认可。(黎佳君、郭艳玲、苏家秀)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