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韵非遗 布语青春

染韵非遗 布语青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2 19: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一块纯白方巾,数根普通皮筋,在经过无数次自由的折叠、缠绕与捆扎后,浸入染缸,便能在展开的瞬间邂逅一个独一无二的彩色世界。11月11日,沙依巴克区友好南路街道鸿雁社区内,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的12名大学生志愿者,正带领辖区15余名青少年开展扎染活动,让非遗文化在动手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活动伊始,志愿者用图文并茂的PPT和短视频,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段穿越千年的扎染之旅。从魏晋南北朝的史书记载,到云南大理白族扎染的技艺传承,古老的“捆扎防染”原理在通俗的讲解中变得生动可感。孩子们目不转睛,不时举起小手发问:“为什么一样的染料,会染出不一样的颜色?”“我能扎出一颗星星吗?”童真的提问里,满是对未知技艺的好奇与渴望。

到了动手环节,现场立刻变成了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手工作坊。志愿者们穿梭其间,手把手地指导:如何折叠能产生“冰裂纹”,怎样拧转能形成“大理石纹”,又如何用小小的夹子固定出卡通图案。陈锦明小朋友将布精心捆扎,满怀期待地说:“我扎的是一个小太阳,希望它是橙色的!”等待染料渗透的时光,也充满了韵味。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清朗的童声齐诵非遗主题童谣,传统与现代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奇妙的共鸣。

最终,当皮筋被一一解开,方巾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此起彼伏的惊叹声成为了对创造力的最高礼赞。深邃的蓝与纯净的白交织成古典纹样,浪漫的粉与神秘的紫晕染出渐变色彩,每一幅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的孤品。“太神奇了!”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脸上写满了自豪与成就感。

鸿雁社区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链接高校与社区的一次成功实践,它让青少年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授人以渔”中实现了自我价值。未来,鸿雁社区将持续打造“非遗进社区”品牌,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开花。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编辑:毛卫华 通讯员:汉玉佼)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