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是她的师者风范;坚定,是她的行者姿态。怀揣这份风范与坚定,钱婉约教授从北京语言大学远赴新疆克拉玛依,完成了一次从文学院院长到援建教师的身份转变。这场奔赴,无关地域远近,只为回应内心深处那份“被需要”的召唤。
钱婉约携一身书卷气、一颗育人心,以“温润而泽”的师者人格,将书斋中的“知识”转化为滋养心灵的“道理”,让学生得良师教诲,如坐春风。角色在变,舞台在变,不变的是她作为一位人文学者的责任感与赤子情怀。让教育浸润情怀,以奋进向前的姿态,在不同舞台上持续散发着温润而坚定的力量。
缘起:一场奔赴,两份需要
为满足西部发展对人文社科人才的需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以下简称“校区”)于2022年增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北京语言大学作为对口支援高校,积极组织师资援建。
时任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钱婉约统筹协调,推荐韩德民、席加兵、侯文华、徐秀兵等一批资深教师远赴克拉玛依开展专业建设。建系之初,百端待举,钱婉约亦亲自赴校区授课,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建添砖加瓦。
时隔数年,钱婉约仍然清晰地记得初到时校区文理学院院长殷文与师生们的热切期盼。“听说钱老师这样的知名学者要来授课,大家都很激动。开课时教室里座无虚席,就连克拉玛依市文联的老师也慕名而来。”汉语言文学2022级的杜娇娇回忆。
来到校区后,钱婉约开设了《中华文化典籍导读》课程。她总是鼓励学生思考,无论思维深浅,从不轻易否定任何一位学生;她亦坚持启发式教学,总是从学生观点的合理之处切入,最后娓娓道出自己的见解。首届汉语言文学学生回忆,钱婉约经常在课堂上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担当,这给他们带来了莫大鼓舞。
“特别感谢钱老师能来援疆。《中华文化典籍导读》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诸多经典,更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许多人生哲理。”汉语言文学2023级学生李泳佳表示,“课后还能与钱老师交流学习,眼界和视野都开阔了许多。”
在钱婉约眼里,校区的学生格外可爱:“第一年上课时,学生们常常一下课就围过来,急切地与我交流——如何学习、考研、就业、择业。他们非常认真,对学习和未来人生都展现出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似乎与‘躺平’毫无关系。” 她感慨道,“这里让我感受到‘被需要’,这种感觉是激励我来到这里并深深爱上这里的最初火种。”
对钱婉约而言,援疆不仅是教育支援,更是“看新疆”的旅程:“在这里,我会留意今天的日落和昨天颜色不同,今晚的月亮格外清澈。这在北京是难以体会的——在那里看月亮,得从高楼的缝隙中寻找。”新疆的辽阔让她寻得生活的另一份“新体验”,觅得内心的“自洽”。
“校区需要我来上课。而我,作为长时间在繁忙拥挤的大都市工作的一员,好似一只工蜂,飞来这遥远的西部——又恰逢一年最美好的秋季暂住,也是一种节奏转换和人生享受。每天在校园看红山湖上的日升月落,云舒云卷;欣赏图书馆前的葵花如霞,城西戈壁的壮阔平远、红山瑰异;特别是看到校内外那一排排小白杨的挺立向上、胡杨的枝叶翻飞,闪耀青黄,更像一届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习和工作的青年学子,卓然成长。”
钱婉约教授在校区(照片均由本人提供))
钱婉约称此为自己对于西部自然的心灵“奔赴”,一场教育与大自然诗意共鸣的“双向奔赴”。
育人: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钱婉约教授说,教育是有层次的,可以渐次达成。“让学生掌握知识,只是教育的第一步。”
如今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科技高度发展,许多学生认为一切皆可网上速查,所以轻视知识积累。对此,钱婉约始终坚信:“AI能提供答案,却不等于你真正掌握知识,特别是掌握判断和辨析知识的能力。”打好文学史、语言学的知识基础,是人文学子不可或缺的素质培养和基本功锻炼。
她开设的《中华文化典籍导读》是一门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必修课,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中国文史知识储备和阅读古代典籍的一项基础训练。
课上她介绍中华古代典籍的物质构成和知识分类,从经史子集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中华典籍,对它们的产生时代、作者编者、篇章结构、主要内容、思想意义以及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影响,进行逐一解释与阐述。在选读与解析环节,逐章细读,启发学生思考。让同学们由点及面地感受历史,体悟中国典籍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同学们感慨钱老师从小切口来讲解经典的巧思,尤其在讲授《周易》时,钱老师先将六十四卦象图全部摆出来,抽象的图画给不太了解易经的学生带来很大震撼,钱老师借此“震撼”效果,引导学生进入看似奇妙玄虚而又有章可循的卦画、卦象、卦辞、爻位、爻辞的占筮世界,以及六十四卦富有哲理和道德精神的彖、象解析的思想世界。
在夯实知识根基之后,教学便进入第二层境界:引导学生构建价值观与培养分析能力。“我希望能教会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中华文化典籍导读》课上,她每讲必设思考题,旨在将知识贯通古今、连接社会、融入生活。指导研究生论文时,面对学生们询问该运用什么理论写文章的问题,她提示学生要从生活实感出发,将理论有机融入文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不要落入理论先行的误区。
教学的最深一层,在于生活理念与人格的引导。钱婉约引用《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来阐明自己的追求:“‘少者怀之’,就是希望年轻人在日后还会想起老师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上,哪怕是获得一分两分的收获,就是你怀念这次师生相遇,怀念相遇中收获的老师传递的知识与信念。”
正是怀着这样的期望,她格外珍视与学生的每一次课后交流,将课堂延伸至对人生的探讨。她清楚地看到如今大学生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并始终鼓励他们恪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古训,在社会激流中保持洞察,夯实基础,厚积薄发,规划人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23级学生刘宇翾这样形容她,“看到钱老师,‘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八个字在我心中具像化了。她的严谨,认真与温良,让身为后辈的我感觉到‘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力量从不囿于课堂的四壁之间。钱婉约教授以典籍为舟,以思想为帆,引领学子穿越千年文脉,在古今交汇处驻足凝望,在东西碰撞中明辨方向。
致远:忠于职守,自成风景
钱婉约身上有许多令人瞩目的身份: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资深翻译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谈到这些荣誉,她只是莞尔一笑:“这些,是一份荣誉,挺高兴的;更是一份责任,沉甸甸的。”在她看来,无论是教学、研究、学院管理还是作为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其核心价值都源于“忠于职守”。
2018年,钱婉约教授主持申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双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获批,率领团队探索“国际文化融通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她个人在近代日本中国学、中日文化交流史特别是中日书籍交流史方面,素有研究,多有著述和译作,多次赴港澳台地区及日韩等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及国际合作的教学科研项目,在国内国际同行中富有声誉。
今年10月,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召开,发布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图书馆、上海社科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组织的、近百位海内外专家学者联合讨论推举的“世界中国学研究书目”,书目选出54部推荐著作,其中海外学者著作40部、国内学者著作14部。钱婉约教授的《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一书,列名于14部国内学者著作之一。这份来自涵盖国内国外专业领域的肯定,是对一位学者科学研究的很高奖赏。
作为研究中日文化学术交流的学者,钱婉约教授还十分重视和强调以外文文献资料为基础的理念,她自己一直坚持进行专业著作的学术翻译,发表译著和专业论文,至今已有28年。2024年,钱婉约被授予“资深翻译家”的称号。
今年国庆期间,她还在专心致志的从事于另一本史学论文集的翻译工作,她说:“做好一本学术著作的翻译,实际上很不容易,一要过外文与中文两方面的语言关,尽量使自己的翻译靠近信达雅的标准境界;二要把专业弄通,力求翻译的准确。我是多做历史学方面的翻译的,对历史发展本身就需要有多方面的了解和把握。”像石田干之助的《长安之春》,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说苑》,内藤湖南等人的《中国访书记》都是经钱教授亲自翻译成汉语而一版再版的日本学术名著,对中国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不无裨益。
这种“忠于职守”还体现在她的公共社会角色中。自2013年起,钱婉约连续三届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并在后两届担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在不同身份的转换中,她始终将学者恪守的严谨与务实,融入调查研究,听取民声,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每一项工作中。
十多年来,她参与北京市教改调研,针对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国学经典教育等方面,提出议案和建议。推动与参与市教委、相关中小学校领导、人大代表共同讨论改革措施与落实办法,有效推动了相关政策的优化与落实。作为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钱婉约认真审读各项法规草案,从“停车规章”“养老服务”到“公园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城保护条例”,虽然领域不同,她却以人民代表的高度责任心和人文学者的功底,认真审阅,逐字推敲。
这份“忠于职守”也推动着她积极投身于更广阔的社会服务。作为一名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科研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她多年来坚持为北京市国家图书馆“问津讲坛”、首都图书馆、国子监大讲堂以及西城区、东城区图书馆等机构,作社会公益讲座,将国学经典及相关人文研究心得,化为市民听得懂、喜爱听的文化内容,收到很好的效果。
2025年4月,钱婉约因其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领域的卓越贡献,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对她教书育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一份重要认可。
在教学科研、服务北京的同时,她还响应教育部部署,多次赴边地开展援教工作。除了上述承担教育部对口支援校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任务,将“文化润疆,奉献有我”的情怀落到实处外,她还曾赴澳门理工学院,承担中国文化史和普通话推广教学任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语言文化教育与建设作贡献。
“所以,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是你前进的动力。”钱婉约总结道。正是这份深植于心的忠于职守的价值感,让她在花甲之年依然保持着充沛的热情,无论是在京华大地,还是在克拉玛依的校园,持续播撒着思想的火光,自成一片动人的风景。
钱婉约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援建教师在校区合影
读书、教书、写书,是钱婉约教授天然的生活轨迹,她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的守护者和心灵的陪伴者。她以真诚与温良,诠释了何为“师者”的深度与温度。正如她所信奉的那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先将自己做成一个“正”的人,才能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道路上,树蕙滋兰,播撒芬芳。她以生命践行着一位人文学者的使命,让学问有温度,让教育有情怀,让文化生生不息。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赵格瑶 邓学睿 鞠秀琦 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