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

《扎根》: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4 09: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现实主义文艺创作以其真挚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传递时代精神与人民心声的重要载体。舞蹈《扎根》作为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入围作品,以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治理工程为叙事背景,依托扎实的田野调查,将东北人民改造自然、建设粮仓的奋斗历程,升华为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舞台实践。该作品不仅体现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导向,更在形式与内容、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等多重维度上,完成了富有深意的美学建构。

中华民族韧性品格的舞台表达

《扎根》在视觉呈现上摒弃繁复,回归质朴。舞台以灰黑色为主调,暗示改造征程的艰辛与沉郁。男性舞者孤身执杖,反复“扎根”又屡屡失败,其肢体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勾勒出个体面对自然阻力的挣扎与坚守。女性舞者则通过“上白下黑”的服饰与“头顶地、脚朝天”的舞姿,实现土地意象的人格化转喻。她们从分散走向聚合,从静默走向参与,象征了自然力量从原始状态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过程。袖口跃动的绿意配合二胡与唢呐在音乐中的张力交织,既传递出东北秧歌特有的节奏韵律,也以视听一体化的方式,引导观众完成从荒芜寂寥到昂扬新生的情感体验转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阐释

作品通过极具象征意义的舞台行动,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予以具象化呈现。男性舞者手中的棍棒作为核心意象,既是劳动工具,也是精神图腾。它的起落与弃拾,浓缩了一部改天换地的创业史,暗合着科研工作者在现实困境中的彷徨与觉醒。当象征“自然”的女性舞者将男性舞者唤醒,并以群体之力共同托举起棍棒时,作品实现了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共生”的叙事升华。这一调度不仅具有强烈的仪式感,更在美学层面上构建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深刻寓言。尾声处,盐碱地蜕变为黑土,新绿破土而生,正是这种共生关系在视觉与情感上的双重确认。

传统艺术形式的当代唤醒

《扎根》在艺术语言上深度融合了东北秧歌的肢体语汇与民间音乐的旋律特质,使艰苦叙事中透露出昂扬生机,唤醒了观众对东北民间艺术的文化记忆。秧歌本身的“张力”与“节奏”,恰如其分地对应着开拓历程的艰辛与欢欣;唢呐与二胡的运用,既保留了民间艺术的质朴气息,又通过现代编曲理念赋予其新的情感层次。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文化辨识度,也使东北秧歌在当代舞台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扎根》因而是“扎根土地”的实践写照,也是“扎根传统”的文化续写,彰显出中华民族坚韧图存、敬天惜土的精神基因。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实践,《扎根》的创作经验表明,真正具有精神感召力的文艺作品,既需“身入”生活现场,捕捉人民的真实经验与情感,也需“心入”文化传统,激活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资源。作品以凝练的舞台意象、哲思式的结构安排与根植传统的艺术语言,实现了现实主义题材的美学升华,探索出一条融合传统基因与现代意识、个体叙事与集体精神的现实主义创作路径。

谢颖: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博士研究生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谢颖)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