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喀什如何将戈壁变“渔场”

看喀什如何将戈壁变“渔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2 14: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秋风响,蟹脚痒;菊花黄,蟹肥壮”。清晨薄雾中,新疆莎车县依盖尔其镇水产养殖基地已是一片忙碌,员工麦麦提・亚森正熟练地将分拣好的螃蟹装筐,筐里的蟹个个青壳白肚、体型肥硕。“我们的蟹一公斤能卖到260元。”他指着蟹筐说,“五月份投了10万尾苗,成活率超85%,这是叶尔羌河水养出的蟹,蟹黄比其他地方的更饱满。”他掂着刚捕捞的蟹,网兜里的“新鲜”正等着发往早市。曾经“滴水贵如油”的喀什戈壁,如今正交出沉甸甸的水产答卷。

莎车县依盖尔其镇的水产养殖基地迎来了丰收的喜悦,水美鱼肥,捕捞正忙。图片来源:莎车县融媒体中心

近日,记者走进麦盖提县巴扎结米镇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刚拉起虾笼,淡蓝色的龙虾就从笼中跃出,溅起的水珠在朝阳下闪光。“今年第一茬就比去年增产10%,单只最重145克!”养殖户吴志友兴奋地说,他粗糙的手掌托着龙虾,指腹蹭过虾壳上的细密纹路。

第一次试养时,64万尾虾苗在pH值8.9的盐碱水里死了近三成,吴志友蹲在池边发愁。直到山东援疆专家来指导,在池底铺了改良土,又调整了饲料里的矿物质配比,才让这些“南方客”扎了根。“你看这虾黄,跟蛋黄似的!”吴志友掰开龙虾,金黄的虾黄顺着指缝淌下。不远处,工人正将分装成盒的龙虾往冷藏车上搬,“昨天乌鲁木齐的老板还打电话催,说要再加250公斤,他们的海鲜店靠这虾多开了两个专柜。”他掏出手机,翻出满是“再留500斤”“什么时候能再发一批”的聊天记录,脸上满是喜悦。

36公里外的吐曼塔勒乡,4万只拟穴青蟹即将收获,技术员深夜仍在检测水体。“盐碱水养的青蟹肉质更紧实,比普通蟹高20%,这些蟹苗成活率超80%。”研究员看着检测仪说,池边土壤样本袋上“pH值7.8”的标注,记录着土地的蜕变。

麦盖提县的澳洲淡水龙虾基地也迎来了大丰收。图片来源:麦盖提县融媒体中心

在岳普湖县万邦水产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将南美白对虾装箱。技术员买买提艾力・艾山捏着虾核对:“必须够12厘米、每只净重不低于35克,才能装‘精品盒’发往喀什的超市。”“几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能学养虾。”他说,2024年基地招技术员时,他抱着“学手艺”的想法报名,跟着福建专家学技术,如今已能熟练操作仪器,成了技术骨干。

岳普湖万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基地。图片来源:岳普湖县融媒体中心

叶城县夏合甫乡“虾荷府”农家乐不仅让村民就业,还带动周边6家农户开餐馆,两年累计分红20万元。据喀什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地区有各类水产养殖主体317个、规模以上渔业企业7家,“后续我们将持续建设渔农综合体+鱼旅融合示范区,构建‘绿色养殖—精深加工—跨境贸易’全产业链,打造南疆渔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在叶城县夏合甫乡“虾荷府”农家乐钓虾现场,游客在钓虾。叶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国雄 摄

夕阳为“虾荷府”虾池镀上金边,员工阿依古丽望着池塘说:“听说明年要再扩300亩虾稻田,会有更多人来上班,日子肯定越来越好。”从叶尔羌河的蟹塘到乡村养殖车间,喀什的每一滴水珠,都在书写科技致富、产业惠民的丰收故事。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李霖 冯洋洋)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