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辉煌时刻,无数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奋斗故事,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时代交响。从清华园到天山脚下,95后党员地尼亚尔选择回到家乡新疆,成为一名守护电网安全的电力工作者。他用脚步丈量边疆,用智慧破解难题,在极寒戈壁与特高压设备间,踏出了一条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报国之路。
风起新疆 少年立下能源志
1998年,地尼亚尔出生在新疆博乐市,这片兵团第五师所在地的红色土地,在他心里种下一颗“建设新疆”的种子。童年时,他在阿拉山口见识了新疆大风的威力——八级风很常见,十二级风也不稀奇。但也正是在这里,他亲眼见证了一座座风电场拔地而起,将昔日阻碍发展的“风害”变为点亮千家万户的“宝藏”。
2017年,地尼亚尔读高三,而新疆作为“西电东送”的起点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于是他立下投身能源事业的志向,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地尼亚尔加入清华大学国庆游行方阵,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两个月风雨无阻的严格训练,无数个不眠之夜在国庆当天化为热泪与欢呼。地尼亚尔望向天安门城楼,用尽全力挥舞、呐喊。“那一刻的心情太激动了,我爱我的祖国!”他说。而当他为祖国的强大而热泪盈眶时,代表中国特高压技术巅峰的“吉泉直流”工程也正式投运,这条输送着家乡清洁能源的“电力丝绸之路”,成为祖国能源事业最坚实的注脚。
2021年,地尼亚尔即将毕业,凭借优异成绩,他获得了继续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的机会。彼时,“十四五”规划已明确将新疆列为国家七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他知道,新疆正迎来能源发展的重大机遇。
“电气工程是实践的学科,我要去一线锻炼!”尼亚尔毅然放弃读研,选择回到正在蓬勃发展的新疆,成为国网新疆电科院的一名开关设备诊断专责。那一年,他荣获了“启航奖”——这是清华大学授予选择赴基层、艰苦地区、国家重要领域就业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之一。
扎根一线 清华学成回故乡
开关设备诊断专责就像给断路器、组合电器等做“体检”和“会诊”的医生,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发现潜在问题,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初入岗位,带着奖誉与热血的地尼亚尔计划“大展身手”。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现场工作是为750千伏断路器做交流耐压试验,相当于给电网的“超级开关”做“终极压力测试”。但地尼亚尔却没能参与到核心的试验工作,而是负责在试验后用放电杆处理“余电”,保障后续工作安全。
起初他觉得这活儿很简单,甚至有点“大材小用”。可当他做好安全措施、举起放电杆靠近均压环时,“啪嗒”一声巨响,残余电量立刻爆发出一道耀眼的蓝光。地尼亚尔吓了一跳,那一刻他才真正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那天,3米长、10多公斤的放电杆他举了18个小时,完成了21次放电,直到双臂酸软,汗水浸透工装。这是地尼亚尔在工作中学到的第一课——“工作无大小,安全是底线。”带着这份踏实与严谨,他在工作中迅速成长。
2024年下半年,“疆电外送”第三条直流通道——“哈重直流”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前调试等关键冲刺阶段。十月底,地尼亚尔等人前往工程起点——巴里坤换流站开展交接试验,这是确保整个工程能够安全、可靠、长期稳定运行的最后一道质量防火墙。
巴里坤换流站位于新疆天山北麓的戈壁滩,冬季具有“极寒、大风、长冬”的特点,十一月的气温就直逼零下二十摄氏度,给户外作业带来了很大挑战。“天气太冷了,手脚没一会儿就冻僵了。”地尼亚尔回忆。“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嘛,我们通常会戴两层线手套,然后把袖口扎进手套里再绑紧,这样既能挡风,又不影响操作,再把暖宝宝贴在身上、鞋子里……”。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地尼亚尔和同事们从10月底干到次年3月,吃住都在一线,完成了罐式断路器、组合电器、阀厅避雷器、直流场避雷器、接地网等一系列交接试验。地尼亚尔参与完成了罐式断路器51相、阀厅避雷器56支、组合电器8串、直流场避雷器13支的检测工作,成功检查出组合电器因内部遗留金属异物造成的闪络,有效防止带病设备入网,保障供电可靠性。也正是这一年,地尼亚尔获得了国网新疆电科院年度先进工作者荣誉。
创新技术 矢志攻坚护电网
和地尼亚尔同年入职的同事买如月评价他:“平时有苦活累活他总是抢在前面,非常乐于助人,而且善于思考,学习能力很强。”
工作一年后,地尼亚尔发现传统耐压试验准备流程繁琐耗时,便向师父提出将几个主要仪器集成为一体的想法。巧合的是,师父和团队恰好已启动该方案,并邀请他加入研发。经过与厂家反复沟通、调试参数,2023年,新疆首台1000千伏一体式交流耐压试验平台成功面世,并在昌吉换流站年度检修中投入使用。该平台具备自移动、自旋转、自举升等功能,无需吊装,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与安全性。
后来,地尼亚尔又发现常规的巡检设备无法捕捉到偶发性高、间歇性强的局部放电信号,难以精准判断异常信号问题。他灵机一动:“有没有可能把局放信号储存起来,方便进一步分析?”
为此,他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惑,联合厂家对常规巡检设备进行升级,通过优化采集机制,成功研发出移动式特高频在线监测装置。该装置可以记录长时间特高频检测图谱,便于调阅查看,还可以将一段时间的特高频检测图谱累计起来,便于追踪偶发性信号,大大提高了检测准确度,提升了检测效率。2025年8月,新装置在哈密地区双湖工程投运前耐压试验阶段应用,在9天内成功检测到3个局放异常信号,避免了近千万国有资产损失,显著提升电网可靠性。
“当初选择这个岗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跑现场的机会多,能在全疆各地的变电站中快速积累实战经验,更快成长、更快做出贡献。”地尼亚尔说。工作四年时间,他走遍了疆内外30多个县市,平均每年有两百多天都在一线,已经能独立承担技术监督、故障分析等任务。
阿拉山口的风,依然在吹;天山南北的电网,日益坚强智能。在祖国能源事业的最前沿,有无数像地尼亚尔一样的青年,正以学识为笔,汗水为墨,写下青春答卷,他们将光明送入千家万户,照亮更加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丁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