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山北麓这片被阳光吻透的绿洲之上,昌吉这座城市宛如一幅铺展在丝绸之路古道上的斑斓织锦,经纬间尽是大地的馈赠。它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基因,在岁月的轮回里默默书写着春华秋实的传奇。金秋九月,当第一缕晨霜轻吻过棉田的白,当麦田里的穗子弯下饱满的腰,新疆昌吉的丰收季便以最壮阔的姿态铺展开来——这是大地对耕耘者的礼赞,是绿洲写给季节的诗行。作为古丝绸之路北道的粮仓,新疆昌吉市的田野版图恰如一部厚重的农耕史诗,每一株作物的生长里都藏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每一粒果实的甜香中都飘荡着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回响。
这是白与金的大地交响。当棉田在风里掀起千层浪,洁白的棉絮宛若坠入人间的云朵,铺展在昌吉的平原上,仿佛给大地披上了圣洁的哈达。采棉机驶过的痕迹,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与棉农指尖的节奏和鸣。而不远处的玉米田里,金黄的果实正与天际线相接,收割机吞吐着饱满的玉米穗,玉米粒滚落的声响,是对“谁知盘中餐”最生动的注解。白与金的相遇,在昌吉的土地上从未停歇。棉花从春播时的一粒种子,到秋收时的万缕银丝,凝结着天山雪水的滋养与光伏提灌的智慧;小麦从磨成面粉的质朴,到发酵成馕的醇香,延续着丝绸之路的饮食密码。
这是红与绿的田园协奏。昌吉的秋天,从不缺浓烈的色彩。辣椒地里,火红的线椒、翠绿的菜椒挂满枝头,像一串串点燃的小灯笼,在阳光下折射出丰收的热烈;葡萄园里,紫黑的夏黑、翠绿的无核白垂坠成串,果肉里浸满了戈壁阳光的甜度。红与绿的碰撞,藏着昌吉人对土地的深情。辣椒不只是餐桌的调味,更是深加工车间里的“红色黄金”,剁成酱、榨成油、晒成干,从田间走向全国的味蕾;葡萄不只是即食的鲜果,更是酒庄里的“紫色精灵”,发酵成酒、晾成干、酿成果酱,让戈壁的甜蜜有了更多模样。玉米地里,饱满的籽粒既可作粮食,也能当饲料,秸秆还田后又成了土地的养分,这种“物尽其用”的智慧,是昌吉人与土地相处的哲学。这些作物背后,是多民族共绘的丰收图景。从传统的牛耕人种,到如今的无人机播种、北斗导航收割,昌吉的田野上,改变的是传统的劳作方式,不变的是各族儿女“共浇一块田、同收一仓粮”的默契。
2025年9月16日,昌吉市二六工镇幸福村村民正在晾晒辣椒。梁宏涛摄
这是甜与实的耕耘哲学。昌吉的丰收,从来不是偶然的馈赠。昌吉人擅长让土地焕发更大潜能:盐碱地经过改良,种出了高产棉;戈壁滩架起大棚,结出了反季节果菜;荒废的沙砾地种上耐旱作物,变成了“花果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年轻的“新农人”用物联网监测土壤湿度,用电商平台直播卖货,让传统农业长出了科技的翅膀,让“昌吉产”运往更远的地方。
这是田野间的昌吉精神。丰收节的广场上,各族群众载歌载舞,麦西来甫的鼓点里混着丰收的号子,花儿的曲调中唱着对土地的赞美。晾晒场上,大家一起晾晒、装运,比赛谁的粮食装得快;果园里,共尝第一口新摘的果子,分享彼此的种植经验。这场景让人明白,昌吉的丰收,不只是粮仓的充盈,更是人心的凝聚,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朴素信念。从刀耕火种的远古到智能农业的今天,昌吉始终在用作物书写成长。那些棉田里转动的采棉机,是现代农业的引擎;那些果园里传递的果篮,是民族团结的纽带;那些智能粮仓里满溢的麦香,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今年8月,昌吉市老龙和西瓜喜获丰收,远销将内外。梁宏涛摄
何以昌吉?答案就在棉朵的洁白里,在麦穗的饱满中,在各族群众共捧的果篮间。这座被天山滋养的城市,正在用厚重的土地深情讲述着一个关于耕耘、共生与希望的中国故事。
何以昌吉?在这个城市化加速的时代,昌吉始终守护着田野的温度。或许答案已然清晰:以土地为纸,以现代农业为墨,在四季轮回中书写永不褪色的丰收篇章。
何以昌吉?正因在这片沃野上,各族人民把“一亩田”种成了“一片天”。丰收是耕耘的答卷,田野是团结的舞台,好日子是奋斗的果实,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这一切生生不息的根与魂。这座城市的答案,写在每一张晒黑的笑脸上,藏在每一次互助的耕耘里,更刻在共同奔向富裕的坚实脚印中。(中国日报记者 毛卫华 梁宏涛)
金秋时节,广袤大地片片金黄。昌吉市上万亩制种玉米大面积成熟进入收获期,大型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抓紧收割拉运。梁宏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