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同心筑梦!喀什地区以民族团结之笔书写经济答卷

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同心筑梦!喀什地区以民族团结之笔书写经济答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6 17: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石榴花开满喀什 同心绘就富民图

——喀什地区以民族团结之笔书写经济高质量发展答卷

七秩团结路,万里富民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金秋时节,新疆喀什大地处处绽放着民族团结的绚烂之花,结满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丰硕之果。从疏勒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的瓜果飘香,到喀什经开区智能化车间的机器轰鸣;从帕米尔高原牧家乐的欢声笑语,到古色古香喀什老街的烟火气息,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并肩,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喀什篇章。在这里,民族团结既是浸润人心的深情厚谊,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在这里,经济发展既是亮眼增长的数字曲线,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实桥梁。

疏勒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资料图)疏勒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产业发展:团结协作共筑现代农业根基

金秋时节的喀什,田野间、产业园里处处涌动着民族团结的暖流。在疏勒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来自山东的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围在试验田边,热烈交流新品种西瓜的栽培技巧。“温度、水肥都要精准控制,这样结出的瓜才又大又甜。”技术员小李蹲在田埂上,手把手向农户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讲解种植要点。

今年8月,“同纬连心·共筑甜蜜丝路”鲁疆瓜果产业协作发布会在喀什圆满落幕。山东莘县与喀什疏勒县跨越千里牵手,以两地同处北纬35°“黄金种植带”为纽带,搭建起农业技术协同平台,让先进种植经验在喀什大地落地生根。“以前种瓜全靠老经验,产量不稳定;现在有山东专家手把手教,不仅产量高了,口感也好了,一年能多挣两三万!”阿卜杜热合曼捧着刚采摘的西瓜,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鲁疆瓜果产业协作暨山东省莘县瓜果品牌发布会揭牌仪式现场。任鹏程 摄

在巴楚县百万亩棉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大型播种机匀速作业,留下整齐的棉苗轨迹。棉农买买提明·吾斯曼和河南农机技术员小刘早已成了默契搭档,在新技术助力下,棉花种植效率提升3倍,每亩地增收200多元。

伽师县的新梅产业同样绘就着“团结增收”图景。当地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12.8万各族农民参与产业发展,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在新梅深加工车间,技术员王磊正耐心教授当地员工如何挑选优质果实:“要选果形饱满、色泽鲜亮的,这样加工出来的产品品质才好。”

伽师新梅。(资料图)伽师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麦盖提县则让小小的红枣“变身”高附加值产品。当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红枣深加工成枣夹核桃、红枣汁等20多种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2600余户枣农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年增收1.2万元,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共享发展红利。

经济创新:园区智造与文旅融合双轮驱动

除了农业领域的协作,喀什在工业与文旅融合方面同样成果斐然。走进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这里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高地,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沃土。2025年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4亿元,同比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同比增长159%。

亮眼数据背后,是“1+5+N”指挥体系的精准赋能——53名党员干部“一对一”包联106家企业,累计解决用工、用电、融资等难题290余件,企业满意度达98%。“从项目落地到投产,干部全程帮办代办,我们只管安心搞生产!”开发区内某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张建国的话语里满是认可。

喀什经济开发区某锂电池制造企业员工在赶制订单。(资料图)

在开发区某电子科技企业,各族员工互帮互学的故事早已传为美谈。企业成立以来,累计培养当地技术骨干320余名,其中85人走上管理岗位。阿依古丽·买买提从流水线工人成长为质检组长,离不开师傅李伟的悉心指导:“师傅教我看图纸、查故障,现在我也能带领小组完成生产任务了!”如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已成为企业的文化底色,各族员工像一家人一样,在技术攻关中凝聚合力,在岗位建功中实现价值。

8月25日,游客在喀什古城景区一家铜铺里选购铜器。

“新疆是个好地方,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这句广为人知的话,如今正成为喀什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喀什深入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让山水之美与文化之韵碰撞出增收火花。2024年,喀什地区接待游客4198.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8.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36%和31.24%。

数据背后,是文旅创新的持续发力。在喀什古城景区,“非遗+旅游”模式吸引5400余家各族商户入驻,手工地毯、刺绣、奶制品等特色产品在这里汇聚,形成多元化经营矩阵。景区创新推出的“点状演出+沉浸互动”模式,新增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舞狮、咏春拳展演等13个节目,游客漫步古城,既能感受丝路文化的厚重,又能体验中华文化的多彩。

5月26日,喀什古城里,“粤喀情”古城英歌舞开演,让人们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资料图) 杨斌摄

在古城经营民宿的王玮和阿依古丽的合伙创业故事,更是景区民族团结的缩影。“我负责线上推广和客房管理,她负责接待客人、准备特色餐饮,我们互补短板,去年收入翻了倍。”王玮笑着说,两人的合作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结下了深厚情谊。

游客们在盘龙古道观景台上拍照打卡。(资料图)塔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帕米尔高原的壮美风光正变成牧民的“幸福资产”。提孜那甫乡牧民沙达提·吐尔迪依托家乡美景开起民宿,在专业团队的培训下,他的民宿从简单的“住宿点”升级为集餐饮、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打卡地”,每年收入超20万元,还带动5个邻居实现就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喜欢我们的高原风光,也喜欢我们做的手抓肉,看着他们开心,我心里更开心!”沙达提说,游客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让高原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育才聚力:教育与援疆共筑发展根基

喀什地区深知,只有让各民族青年掌握技能、实现成长,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近年来,喀什以“才聚喀什·智惠丝路”招才引智计划为抓手,以职业教育为纽带,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人才培养中绽放。2025年春季,喀什面向全国引进企事业单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457人,涵盖教育、医疗、工业等多个领域。这些“新喀什人”带着技术与理念,快速融入当地发展。来自江苏的农业专家在田间指导种植,来自广东的工程师在车间攻克技术难题,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为喀什发展出谋划策。

喀什地区第三届技工院校暨新业态职业工种技能大赛比赛现场。莎车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在莎车县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培训正改变着当地青年的命运。来自各地的技工专家扎根校园,开设电工、焊工、数控机床等专业课程,截至目前已培训3200多名技术工人。学员结业后大多进入园区企业工作,月收入达4500元。“以前没技术只能打零工,现在有了一技之长,不仅收入稳定,还能为家里分担压力!”学员艾力·麦麦提结业后进入喀什经开区某机械制造企业,说起现在的生活,他充满干劲。

教育的温度,更体现在点滴的爱心帮扶中。喀什大学与姚基金合作开展的支教项目,已累计派出320余名优秀学生,赴南疆四地州的30余所乡村小学开展体育支教。2025年,该校学生胡德亮在疏附县乌帕尔镇库木巴格小学支教时,发现因先天原因缺失一条腿的少年麦麦提·吐尔逊江热爱篮球却不敢上场。胡德亮不仅为他定制专属训练计划,还每天陪他练习,鼓励他“勇敢追梦,残缺的身体也能绽放光芒”。如今,麦麦提不仅能自信地站上球场,还成为学校篮球队的队长。“胡老师让我知道,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麦麦提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便是民族团结最美的模样。

2021年-2022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出征仪式,杨晓华(左一)作为志愿者代表接受授旗。(资料图)

喀什的发展,离不开援疆干部人才与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坚守与奉献。他们跨越千山万水,把他乡当故乡,用青春与汗水为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生杨晓华,就是其中的一员。2017年,她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伽师县,第一件事就是组织返乡大学生开设“红领巾”小课堂,为当地中小学生辅导功课。几年间,她累计服务2357名学生,让知识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发芽。为了让孩子们开拓眼界,她牵头组织50名伽师县小学生赴广东交流,看着孩子们第一次坐上飞机、第一次看到大海时的兴奋模样,杨晓华说:“再苦再累都值得!”这段经历被多家媒体报道,她也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称号。

2018年服务期满后,杨晓华回到广东,但对喀什的牵挂从未停止。2022年,她第三次踏上这片土地,成为喀什市和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社区民族团结工作。“从志愿者到基层干部,身份变了,但为新疆发展贡献力量的初心没变。”杨晓华说。像她一样的援疆干部人才还有很多,大家怀着共同的信念,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就像一束束微光,汇聚起来照亮了喀什的发展之路。

深情远航:团结发展共绘时代画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喀什地区正以“文化润疆”“旅游兴疆”双轮驱动为指引,加速构建丝绸之路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迈进。2025年,喀什地区明确四大发展路径:深化文旅融合,推动喀什古城、帕米尔高原等景区提档升级;升级服务能级,完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加强品牌营销,持续打响“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品牌;深化对外合作,与周边地区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5月17日,杂技舞剧《化·蝶》在喀什大学演出。余思民 摄

夕阳为喀什古城镀上一层金色余晖。老街巷里,各族孩童追逐嬉戏,清脆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商铺前,摊主与游客用不同的方言讨价还价,暖意融融;远处的产业园内,车间灯火通明,机器运转声与员工的笑声交织成动听的发展乐章。这座丝路明珠之城,正以民族团结为笔,以经济发展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更加璀璨的篇章。

(中国日报记者 毛卫华|张秀振 石观)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