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您看,这线头这样绕,花瓣就能更立体啦!”近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长江路街道经一路社区日间照料活动中心里暖意融融,二十余位社区居民围坐在一起,手中的毛线在棒针与钩针间穿梭,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活动伊始,志愿者老师便拿出提前织好的样品,有配色柔和的毛线袜、憨态可掬的小熊挂件,还有适合秋冬的围巾。“咱们不用急,先从基础的平针学起,织错了也没关系,大家互相帮衬着!”老师的话让不少初次尝试的居民放松下来。
活动现场,既有常年编织的“老手”,也有零基础的“新手”。65岁的徐阿姨是独居老人,一开始手里拿着毛线团却有些无措,旁边的刘阿姨立刻凑过来:“别急,咱从最简单的锁针开始。你看,把线绕在针上,像给针‘系腰带’,再把线从圈里拉出来——对咯,这不就成了!”徐阿姨跟着试了试,虽然第一圈歪歪扭扭,却笑得合不拢嘴:“多少年没这么热闹过了,在家一个人坐着闷,在这儿有人教、有人唠,比啥都强。”
经一路社区开展此次活动不只为居民搭起了学手艺的平台,更给大家寻了个“乐子”——独居老人在穿针引线间少了孤寂,邻里街坊在交流针法时多了笑语。指尖毛线缠绕的,是手艺的温度,更是“助乐”服务里藏着的心意,让社区的烟火气里,多了份实实在在的欢喜。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齐娜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