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藤蔓缠绕,绿荫下几张板凳,一个馕饼,一壶砖茶,矛盾纠纷双方各坐一边——在头屯河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三坪垦区公安局头屯河派出所的民辅警们结合当下的季节特色,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将邻里间的小摩擦、小“疙瘩”,消解在家门口。
田间地头“警”相随
头屯河派出所的矛盾排查,始于一双双“沾泥的皮鞋”和一双双“敏锐的眼睛”。民辅警们每天至少3小时的铁脚板巡查,编织出一张覆盖3个连队社区的平安感知网。
他们的排查没有固定路线,却有明确目标——葡萄园边界的木桩是否歪斜、农机停放是否挡住道路、羊圈栅栏是否松动……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都是民辅警眼中的“风险信号”。
前些天,民警崔凯旋在巡查时发现王叔家葡萄藤有向刘姨家晒架蔓延的趋势,便提前通知王叔:“您看,这藤再长半个月就长到别人家了。”一句提醒,让可能引发的争执消弭于无形。
民辅警把“地头会”开成了移动的“信息站”,棉田旁、葡萄架下,他们与职工围坐喝茶,话家常,这些家长里短中,藏着矛盾的“苗头”——农机共用引发磨损纠纷,牲畜越界可能激化邻里矛盾。民辅警将这些信息记在心上,当天就上门协调,把可能吵架变成主动帮忙。
用崔凯旋的话说:“咱们多跑一步,群众就能少吵一架。”
情理交融润心田
苗头被发现后,如何有效化解?“老兵警长志愿服务队”有良方。这支由老军垦、老党员、退休干部组成的队伍,调解经验丰富,深谙“法理为基,情理为桥”的调解之道。他们自制《法律口袋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土地承包、邻里关系等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的问答和小故事:“土地转租注意啥?”“赡养纠纷咋办?”职工翻一翻,心里就有了底。
前些日子,农场两家人因羊啃庄稼对峙,老兵警长吕元新先亮明法律依据,指出赔偿责任和动手的法律后果,再用乡音恳切劝导:“几十年老邻居了,娃娃都是一起长大的,为几棵葡萄藤伤了感情,值当不?”法理清晰在前,情理交融随后,双方怒气渐消,最终握手言和。
为了确保法治宣传无死角,他们还将“法治大篷车”开进棉田、葡萄园和辖区的每个角落。播种季讲土地流转风险、采摘季说合同履行要点。他们用亲身调解的真实案例,将抽象法条变成职工听得懂、用得上的“身边法”,让法治意识如春雨般浸润心田。
巧解纠纷慰民心
守护平安和谐,绝非公安“独角戏”。面对“老兵”也挠头的积年“硬疙瘩”,“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成为坚实后盾。矛调中心整合民警、法院工作人员、司法所干部、专业律师、社区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协同攻坚。
农场两户职工因灌溉纠纷积怨多年,矛调中心迅即启动多部门联调:民警崔凯旋在场掰法律条文、水利专家拿分水方案、律师划清权责界限、老兵警长掏心窝子讲情谊。多管齐下,合力终将这块陈年“死疙瘩”彻底揉开。
“疙瘩解了不算完,群众心里舒坦才算数!”为确保调解真正落地、心结彻底解开,派出所建立了严格的“回头看”机制:定期回访当事人,检查协议履行;每日警情分析会复盘重点纠纷,琢磨“哪句话能说得更好?”“哪个环节可以优化?”
如今,在这片葡萄藤蔓延伸的土地上,警民共织的“和谐网”正越织越密。那抹巡逻在田埂间的“警察蓝”,成了职工群众心中最温暖的“平安色”。正如职工王建民所说:“以前有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民警常来家里坐,茶没喝完事就解决了!”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贾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