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乌鲁木齐街头巷尾,明德路的浮雕墙上镌刻的“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无声诉说着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光荣传统;“2路印记 城市畅游专线”串联起红山、八楼等众多城市地标与繁华商圈,承载着独特历史厚度与集体记忆,成为展示乌鲁木齐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一扇窗口……
走进乌鲁木齐社区乡村,每个月邻里节各族居民围坐一起唠家常,逢年过节大家相互拜访、彼此问候,谁家遇到困难邻里间守望相助,相互之间在交往交流中越走越近;“百姓说事点”里,各族群众为更好建设社区、村提意见建议,面对面说开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大家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中维护民族团结这个“金名片”……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作为新疆首府,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一群可爱的人,用一件件动人的事,谱写出这座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华丽篇章。
籽籽同心:榜样力量绘就团结画卷
在非遗工坊里,绣娘和各族学徒共绣一幅“石榴花开”图;在生产线上,班组各族工人协作完成出口订单;在社区“百家宴”上,各族居民端出拿手菜,笑声融进万家灯火……今日的乌鲁木齐,处处绽放着民族团结之花。
这座城市以榜样为炬,以创新为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各族儿女的血脉中。截至目前,已有269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全国、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2019年乌鲁木齐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殊荣,如今正朝着新一轮的成功创建稳步迈进。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既是肯定,更是动力。它源自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和系统推进——
乌鲁木齐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对推进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乌鲁木齐实践作出全面部署,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引领推动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进步,全市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在这一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基层派出所所长崔文亮从警26年,一心为民,为各族群众办理了800多件暖心事;社区干部毛晓彤七年如一日地照顾3名维吾尔族孩子,成为了他们的“妈妈”;数学教师阿依汗·图尔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让数学课充满了温度,深受学生喜爱;自建房房东艾力·克依木对待租客如同家人,减免房租,逢年过节还会组织大家一起聚餐,成为了近90户租客心中的“大家长”……
他们以实际行动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共绘和谐稳定“同心圆”,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成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学习的楷模。
乌鲁木齐表彰这些模范集体和个人,既是激励他们用优秀品格和模范行动,带动全市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也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为榜样,自觉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者,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共同谱写新时代首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欣欣向荣:高质量发展铺就共富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成为乌鲁木齐抓改革、谋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大力发展产业、稳步扩大就业、积极支持创业,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没有落下。
8月的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道路净亮,农舍墙院清爽,透着一股子生机。集中连片的民宿与乡村原生态相融,吸引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我们村现在是真正的美丽乡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经营民宿的村民姜磊道出了大伙的心声。
然而,这个如今手握“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的村庄,曾是周边村民口中的“穷窝子”。它的逆袭,离不开村“两委”的带领。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17年的李桂琴常说:“村干部眼里得有活,心里得装着村民,人家才会信你。”正是这股劲,让她推动着村“两委”执行力显著提升。
坚持富民强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石,这只是一个片段。米东区柏杨河哈萨克民族乡与毗邻村落共建特色种植基地,牧民传授畜牧经验、各族农户分享种植技术、商户拓展销售渠道,形成一村带多村、多村共发展的格局;走进经开区(头屯河区)工业园区,不同民族的产业工人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来都是农牧民,通过工业园实行的“企业+培训”模式,成功转变为技术工人;沙依巴克区的和田街民族团结商业街,夜市摊位林立,各族商户联合经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营模式,实现经济互嵌,携手增收致富;达坂城区阿克苏乡阿克苏村,“马背宣讲队”深入牧区,将党的声音、民族团结主旋律唱进农牧民群众心坎里;织密“15分钟就业服务圈”,试点打造4个示范性就业驿站,推动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阵地,打通服务企业群众“最后一公里”,让就业服务的温度直达民心;全市范围内持续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各族孩子同等享受公平教育机会……
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照见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守望相助:交流互动架起连心桥梁
8月18日,乌鲁木齐市体育公园里阳光正好。一座临时搭建的舞台被红绸点缀,来自天山区幸福路街道天福社区的居民们围拢而坐,两位身着长袍的相声演员一登台,几句妙语连珠的开场白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掌声与笑声交织,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演员们别出心裁地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融入段子,讲述社区里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温馨趣事,用艺术的力量悄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根基。
与此同时,深受居民喜爱的固原巷社区“百家宴”今年也有了新变化。固原巷社区素有在每年端午、中秋这样美好的节日里开展“百家宴”的传统,曾几何时,热闹的百家宴吸引了隔壁大巴扎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以前,我们把居民凝聚在社区广场开展百家宴,这些年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居民院落里的设施不断完善,环境越来越好,居民们自发地在院落也摆上了百家宴、办起了邻里节,很是热闹。”固原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耀文说起社区的变化,津津乐道。
无论是天福社区的演出,还是固原巷社区百家宴的变化,都是乌鲁木齐市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成为首府日常剪影、生动写照。
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新时代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实践正在城市各个角落结出累累硕果。
各种场景下,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向,劲儿往一处使奋发进取;各族学生与疆内外学生结成“手拉手”伙伴共同进步;社区的“邻里节”“石榴日”“百家宴”搞得红红火火;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凝聚各族群众共识……
前不久,乌鲁木齐市依托“红石榴”广场等阵地,在全市37个街道社区开展“一起唱来一起跳”邻里节系列活动,吸引各族居民踊跃参与。活动中,居民们身着民族服饰,组成文艺队伍,在悠扬乐曲中载歌载舞。南湖市民广场的集体欢舞、锦江社区的邻里合唱《让中国更美丽》、福星社区的《秧歌社火》和麦西热甫等节目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居民们以歌舞为媒,在互动中增进情谊,锻炼身体。
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为各族居民搭建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市民们称赞活动“接地气、聚人气”,让邻里关系更近、社区氛围更暖。
这些点点滴滴的交往交流交融,正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天山南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这已成为乌鲁木齐社区邻里的真实写照。随着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入,民族团结之花正在博格达峰下绚丽绽放。
美美与共:文旅融合绽放团结之花
“以前总听人说新疆美,来了才知道,这儿的民俗比风景还勾人!”前不久,湖南游客马冰在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参与刁羊英雄赛暨民俗文化周活动时,被马背上的欢腾、歌舞里的热辣、美食中的烟火气深深打动。在她眼中,这幅活色生香的民俗画里,不仅藏着乌鲁木齐的独特风情,更绘就了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动人图景。
“百川异源,皆归于海。”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乌鲁木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文旅新场景、活动,引得各地各族群众和游客踊跃打卡、参与,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家亲的氛围,更拉近了彼此心理、地理上的距离,进一步滋养了民族团结“石榴果”。
大巴扎景区,集文化、商贸、美食、文创等于一体,身着各民族服饰的商户们热情地招呼着五湖四海的游客,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摆满店铺,烤馕、烤肉等美食香气四溢,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各族人民在商业往来、文化交流中,情谊愈发深厚。
在天山明月城,2025新疆超级草莓音乐节,多元风格的音乐交织,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观众汇聚于此。大家沉醉在音乐的海洋里,跟着节奏摇摆、合唱,不分彼此。在这片欢乐的场域中,各民族青年相互交流、分享着对音乐的热爱,民族的界限被音乐消融,只剩下对艺术和生活的共同追求,成为了民族团结在文化层面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文旅是纽带,连接着各民族的心;民族团结是底色,绘就出乌鲁木齐繁荣发展的美丽画卷。文旅热潮不仅带动各族群众生活品质提升,更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文化认同感。这种文化交流与认同,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与乌鲁木齐“深入实施文化润疆”的理念高度契合。
从浪漫热烈的南湖东路“爱情巷”到汉唐风情的“天山明月城”,从串联记忆的“2路印记 城市畅游专线”到焕新活力的和田二街,从点燃青春的草莓音乐节到汇聚星光的明星演唱会,从破圈的“打起手鼓 舞起龙”社火迎新春活动到惬意的“洛宾艺术季”街头音乐会……依托丰富文旅资源,乌鲁木齐打造出一道道特色文旅风景线,让文化的温度融入旅游全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文旅融合中悄然生长。
“新疆这点特别好!只要音乐响起,大家不分民族,就能一起跳起来,你学我一招,我教你一式,各民族自然而然融在一起,热闹非凡。”成都游客李云曾在“洛宾艺术季”系列活动之一——“Live哪有来乌好”小红书烟火生活季现场的感慨,道出了乌鲁木齐文旅赋能民族团结的生动成效——文旅风景线正悄然变为各民族情感交融、心灵契合的团结线,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润物无声中绚烂绽放。
如今,乌鲁木齐各族儿女仍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明天,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依然会是乌鲁木齐大地上最美的风景。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史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