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新疆阿克苏,天山雪水滋养着绿洲,也孕育着改写中国能源格局的力量。
当列车穿越戈壁滩,远处露天矿场的巨型机械如钢铁巨兽般作业时,作为中国矿业大学来阿克苏实践学习的一员,我深刻感受到这里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备份区”的分量。
初见:戈壁滩上的智能革命
进入露天矿场,我预想中矿工挥汗如雨的场景并未出现。数十辆橘红色无人驾驶矿卡在5G信号指引下,沿着预设轨迹精准穿梭,车斗起落间完成自动化装卸循环。调度中心的电子大屏上,三维矿区模型实时显示着每台设备的运行参数,AI算法根据煤层厚度自动调整爆破方案。
“以前三个班组才能完成的剥离量,现在单班就能超额完成。”老矿工阿不都·热合曼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笑道。智能监控系统对边坡微小位移的捕捉,能实现“感知-决策-执行”的毫秒级响应,让百年采矿史焕发出未来感。
在永煤集团沉陷区治理现场,昔日矿坑变成波光粼粼的生态湖;在霍尔辛赫煤业注浆站,工程师们用数字孪生技术演绎“矸石不出井”的奇迹。这些案例彻底颠覆了大家对传统工业的刻板印象。
深探:黑色产业的绿色转身
走进河南能源拜城县众泰煤焦化有限公司洗煤厂中控室,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装置将煤化工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高纯度工业原料。
“这些坑洞不紧破坏植被,从高空俯瞰就行一个个巨型的弹坑……”拜城县铁热克镇党委书记刘佳佳如此形容说。
铁热克镇是拜城县重要的采煤作业区,延路直上分布着十余个露天矿。曾因采矿形成的巨大矿坑,通过“回填-覆土-植被”三步法重获生机,栽种的沙棘苗已在边坡织就绿色网络,区域沙尘暴发生率较治理前下降62%。矿井水经深度处理后,不仅满足生产复用,还通过滴灌系统滋养着矿区周边的万亩防护林,昔日的“黑水沟”如今倒映着蓝天白云,成为迁徙鸟类的临时驿站。
沉思:青春探索的双向奔赴
站在红柳泉煤矿观景平台远眺,兰新铁路货运列车如钢铁长龙蜿蜒西去,这条“疆煤外运生命线”正通过第三条外运铁路贯通实现运力跃升。
“五免五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煤化工巨头落户,形成从原煤开采到精细化工的全产业链集群。在拜城县产业园区,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管道直接接入“西气东输”管网,将边疆能源转化为东部家庭灶台上的蓝色火焰。
实践期间,85后总工程师李博士的故事令人动容。这位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放弃一线城市优渥待遇,带着专利技术扎根矿区五年,主导完成智能化工作面改造。
团队发现,像李博士这样的青年科技人才正在阿克苏形成“智力洼地”效应。在煤矿子弟学校,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会思考的矿车”,眼神里满是对家乡未来的憧憬。座谈会上,当团队展示内地高校新能源研究成果时,矿区技术员们眼中的求知光芒,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知识流动的双向价值。
越野车驶离矿区,戈壁滩被夕阳染成金红色。三个月前对我还对“资源诅咒”深信不疑,此刻脑海中回响着老矿长“黑金变绿金”的铿锵誓言。这段实践经历让我明白,新时代的青年不该困守书本,而应像那些将论文写在矿井深处的科研工作者一样,用专业学识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注入青春动能。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张浩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