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新声,以青春视角记录新时代新疆发展故事

丝路新声,以青春视角记录新时代新疆发展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1 19: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暑期,有这样一支团队,用整整两个月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天山南北的融媒实践之旅。这支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汉语言文学专业9名学生组成的“丝路新声,媒眼观疆”中文融媒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深入新疆12个地州、29个县区,成员总行程约上万公里,在中央级媒体发表报道158篇,转载量超过300次,总阅读量突破百万人次,以青春视角记录了新时代新疆的发展故事。

实践团出征仪式现场。实践团供图

实践团成员分赴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和中新社等中央驻疆媒体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全面参与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媒体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白天奔波在采访一线,夜晚伏案写稿,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战能力。

从乌鲁木齐到喀什,从和田到伊犁,他们的足迹遍布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社区街道和文化场馆。在疏附县,他们记录下“小杏干”变成“金疙瘩”的产业致富路;在乌苏市,他们调研啤酒节如何带动文旅融合;在温宿水稻基地,他们冒雨深入田间,裤腿沾满泥浆,真切感受到了农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

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实践团供图

两个月中,实践团累计走访企业和基层单位70余家,采访人物800余位,拍摄照片上千张,制作短视频20余个。他们的报道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其中既有对新疆外贸增速全国第四的宏观分析,也有对快递进村改变百姓生活的微观观察;既有对国际民族舞蹈节的文化呈现,也有对普氏野马保护的生态记录。

实践团指导老师杨梦迪认为,这样的实践既锤炼了学生的新闻采写、摄影摄像等专业“硬实力”,又培养了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职业“软实力”。

实践团队长张明全感慨道:“我们是带着课本中的知识来的,却带着真实、温暖、震撼和责任感回去,我们真真切切地见识到了新时代新疆的发展成就。”

实习出征授旗仪式。实践团供图

如今,实践团的实践已接近尾声,但这段经历仍在延续。他们知道,新疆这片土地和新疆故事,值得用一生去记录与守护。

这份“青春答卷”不会因暑期的结束而画上句号,它将融入他们的求学路与职业生涯,成为一份长效的精神储备。在未来,他们将继续做“丝路新声”的传播者,让更多人听到新疆的故事,看到天山脚下的生机与希望。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刘宇翾 龙坤澜 张明全 杨梦迪)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