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英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舞剧《英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4 14: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潮汕英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百年的传承历史。这支被誉为“中华战舞”的艺术奇葩,凭借特殊的表演形式与激越的艺术气质,在百花齐放的中国舞蹈之林中享誉大江南北。2025年7月,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于盛夏的乌鲁木齐揭开帷幕。作为唯一一部以岭南文化为创作题材的参展作品,广州歌舞剧院舞剧《英歌》向全疆观众献上了最炙热的诚意。

一、以“非遗文化”为根基的创作理念

舞剧《英歌》以传统节庆习俗为创作蓝本,通过身体叙事的创意化表达,实现了中华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该剧虽以传统民间舞蹈“英歌”直接命名,却并未局限于单一非遗文化的呈现。剧中所展现的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其中包含传统戏剧“铁枝木偶”,民俗仪式“出花园”,传统技艺“潮绣”“木雕”“嵌瓷”,编导甚至还将传统美食“潮汕牛肉丸”搬上舞台。整部作品犹如一幅生动鲜明的岭南文化长卷,让观众在热血沸腾的“英歌之舞”中感受潮汕地区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二、以“英歌棒”为线索的叙事手法

从结构来看,舞剧《英歌》全篇由序幕、七幕正剧与尾声构成。作品以充满奇幻色彩的“时空穿越”与“时空交织”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主人公陈心远偶然发现父亲遗留的一对“英歌棒”,而揭开父亲远下南洋却杳无音信的奇境之旅。

全剧的叙事主线在父亲遗留的这对“英歌棒”中展开铺陈。陈心远因思念父亲而介入幻境,在跨越时空的重逢会面里,诉说着无尽的牵挂。在“英歌棒”指引下的幻境征途中,陈心远看到了“武士”装扮的父亲与邪祟搏斗,看到了父亲母亲新婚之夜的暖红烛火,看到了与父亲并肩作战的蓝色麒麟与玄武“四灵”,还看到了母亲为父亲缝制腰带而双手磨出的老茧。从“思念”到“入境”,从“抉择”到“归潮”。仿若那对承载家国情怀的“英歌棒”,在历史的浪潮中敲击出铿锵有力的节奏,既接续着先辈们抗击外敌时的斗志与决心,也在充斥着思念的幻境光影里为陈心远铺就了一条从迷茫到坚定的归途。那些曾让陈心远困惑的“背井离乡”,已然在父辈们挥舞着英歌棒的身影中找到答案。

三、以核心道具为载体的多义性表达

“英歌棒”作为贯穿全剧始终的核心符号,实现了舞蹈道具从一物多用到物尽其用的艺术价值。从舞蹈道具的作用与立意角度辨析,“英歌棒”通过舞者的多段运用,既能辅助舞台角色塑造典型形象,还能作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牵系先辈与后辈的精神纽带,以此显现区域文化的个性与共性。

例如在第二幕中,编导为呈现潮汕人民的生活场景,巧用瑜伽球与英歌棒刻画了地方特色美食“潮汕牛肉丸”的制作过程。舞者沿用英歌的动作套路,让起落翻飞的鼓棒化作这道美食必不可少的捶打器具。鼓棒的一起一落,暗喻着潮汕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传统技艺的坚守。而瑜伽球的加入更是全剧的亮点之一,舞者时而用膝盖拧碾球体,时而用双手揉搓“肉泥”。此类模拟性动作借助道具与身体的创新性组合,共同描摹出处理食材时的生动画面,延续了生活场景的真实感与舞蹈艺术的细腻感。

在第二幕双人舞片段中,“英歌棒”化身为牵引父母爱情的信物与纽带,以“一棒一槌”编织了这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在双人舞接触与借力、缠绕与脱离、道具互动等技法的配合下,“英歌棒”最终成为父母拜天地、敬高堂的一炷香。从文化层面解析,“英歌棒”作为英歌舞的重要道具,主要蕴含团结协作、驱邪祈福的美好寓意。从情感维度而言,编导将舞蹈道具演化为具有符号含义的一炷祈愿香,是将英歌本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传统婚俗相融合,既体现了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意,也象征着舞剧中主人公父母对婚姻的虔诚期许,此设计为全剧的亮点之二。

在舞剧第三幕中,编导以矩形门框勾勒出祠堂庙宇的肃穆与庄重,隐喻着潮汕人民精神家园的具象化缩影,身着大地色系服装的舞者们以奇异姿态化身为各式木雕悬坠于门框之上。此时,陈心远手中的“英歌棒”仿若一把锋利的刻刃,在舞动间将木雕这一静态艺术转化为动态的视觉呈现。在动作设计中,编导着重突出木雕艺术创作时匠人们“凿与刻”的身体语汇,以“英歌棒”的连续点戳体现刻刃入木时“凿”的过程,以大幅度的横劈与挥砍来体现木料成型时“刻”的工序。实现这一创作理念的关窍在于艺术形式之间的互通与跨界融合,在赋予“静态”木雕艺术生命力的同时,将民间舞蹈的“动态”精髓深入挖掘,形成鲜明对比。

四、以传承创新为路径的舞台转化

传统的英歌表演主要依托大型民俗活动的场域,以群众的聚集性来显现驱邪逐疫、迎新纳福的功能性特征。舞剧《英歌》则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基底,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弱化英歌在民俗活动中的功能性特征,着重凸显民俗仪式在舞台空间中的庄重与肃穆感。此种创作手法将传统民俗活动中碎片化的舞蹈素材凝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实现了英歌从“民俗仪式”到“舞台艺术”的成功转化。

其次,民间场域中的英歌皆由男性来塑造仪式中的不同角色,舞剧《英歌》则挣脱了性别束缚,突破了“男性专属”的表演范式。从学理层面解析,民间舞蹈或民俗仪式对表演者的性别设定制约,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性别观念的秩序化表达。舞剧《英歌》消解了性别壁垒,让女性参与其中演绎男性之舞,是创作者在尊重“英歌文化”的前提下,以新的性别视角激活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并有机的延续了英歌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五、以科技赋能为手段的融合呈现

在数智化深度发展的当下,科技赋能艺术创作的优势日益凸显,中国科技的不断更新也为舞台艺术创作的优化与改进注入鲜活动力。舞剧《英歌》借助全息投影与镜像装置,不仅协助作品的叙事铺垫更富逻辑性,还使舞台空间的物理维度进行多元的拓展。实现了从二维空间到多维空间的过渡,从线性铺陈到立体呈现的效果。

在第三幕中,演员为塑造嵌瓷艺术的线条美感,以大量手臂动作的空间变化演绎了嵌瓷工艺制作过程的繁琐。从塑胚到成型,从“破碎”到“凝聚”,当全息投影精准的映射在舞者化身的“嵌瓷”之上,那束流动的光影幻化成画笔为这件艺术瑰宝晕染成色。舞台上重塑后的嵌瓷以舞者身体在场的写实与投影光线的交织,呈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碰撞。

在第六幕双人舞片段中,舞台以陈心远母亲缝制潮绣的画面展开。编导以非接触形式的创作技法,让这段双人舞突破了肢体接触的局限性。此舞段中父亲所处的舞台环境为虚拟环境,编导以全息投影与镜子装置将奔波在外的父亲形象以镜像的形式投置在舞台空间。母亲在现实中遥想,父亲在幻境中凝视,二位舞者虽无直接的肢体接触,但通过呼吸的默契、动作的对称、空间的均衡,营造了双人舞情感互动的深层联结。最终,父亲拿出那封未能寄出的家书渐渐消失在镜像的光影中,而等待丈夫的潮汕女性只能将那盏写着“平安”的油纸灯轻轻的放入海面。

结语:舞剧《英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为创作导向,以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锐意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给予深刻的启示。以《英歌》为典型案例的中国舞剧,正朝着“地方民俗”到“中华文化标志”的不断迈进,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艺审美体系的同时,成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厚植文化自信的舞剧经典。

照片来源: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组委会办公室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孙祥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 孙祥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