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墨玉县普恰克其镇布达村,一项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技艺,正以崭新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近年来,墨玉县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指引,依托援疆力量与政策支持,将桑皮纸打造成为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引擎”,走出了一条非遗活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创新之路。
千年技艺的现代重生
桑皮纸作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的重要品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新疆墨玉县普恰克其镇布达村素有“桑皮纸之乡”之称,古老的技艺在这里已传承了许久。2006年,“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工业化发展,这一传统技艺曾面临传承困境。2020年以来,墨玉县通过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累计投入700多万元用于技艺保护和传承人培养。在北京援疆资金540万元的支持下,当地在普恰克其镇布达村建成了占地2800平方米的桑皮纸文化产业园,形成“一园、一馆、一街区”的综合展示体系。园区不仅完整保留了传统制作工艺,还展出了与桑皮纸相关的历史文物和现代文创产品,成为展示中国传统造纸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桑皮纸展示厅及产业园。范晨露摄
文化赋能:从“活化石”到“活产业”
走进产业园的桑皮纸展示馆,一棵象征“生命之树”的巨型桑树模型引人注目。桑叶养蚕、桑根入药、桑皮造纸——这座展馆以桑树为意象,生动诠释了“同根同源”的中华纸文化脉络。展厅内,桑皮纸制作的书籍、灯饰、酒类包装等百余种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我们不仅做纸,更开发文创产品,让老乡们多受益。”工作人员介绍,园区通过“非遗+文创”模式,开发出融合佛教壁画、面塑等元素的特色商品,部分产品已通过每日直播带货销往全国。墨玉县还积极搭建推广平台,设立研学基地与沉浸式体验区,让游客亲身参与造纸过程。2023年,布达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桑皮纸文化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金名片。
桑皮纸工艺品。范晨露摄
产业振兴:小纸张带动大民生
产业园的建成不仅守护了文化根脉,更激活了乡村经济。园区集中吸纳民间传承人入驻,形成6户核心示范户辐射周边的小产业集群,带动100余人就业。通过“桑皮纸+”模式,产业链延伸至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预计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拉动消费超2000万元。
“以前只有零星农户坚持制作,现在产业园每天都有标准化生产。”当地干部表示,通过援疆项目与乡村振兴资金联动,传统技艺实现了从“家庭作坊”到“产业化集群”的跨越。下一步,墨玉县计划进一步拓展桑皮纸在书画修复、高端包装等领域的应用,让千年非遗持续释放时代活力。
桑皮纸传承人的家人。范晨露摄
从古代造纸的“技艺瑰宝”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引擎”,墨玉桑皮纸的蜕变正是新疆文化润疆与产业兴疆的生动缩影。在这里,非遗保护不再是静态保存,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技艺真正“活”在当下、服务民生。正如展馆中那棵常青的桑树,桑皮纸产业正以其坚韧的生命力,为边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中国日报记者 毛卫华|范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