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梯。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近距离感受法治实践的温度与力量,在国门热土上厚植家国情怀,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法治事业的实际本领。”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魏亚南同志在实践活动开展前对实习生们说道。
为切实提升法学专业实习生的实践认知,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成效,7月17日,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市人民法院组织甘肃政法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伊犁师范大学一行11名实习生开展“国门实践教育活动”,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法治精神与国门担当。
首先,一行人来到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人民法庭,详细了解了法庭立足“一带一路”核心区区位优势,创新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机制,以及涉外商事调解司法实践案例。随后,大家又实地观摩了霍尔果斯驿路国际法务区,了解法庭是如何与驿路国际法务区共同配合为中外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专业的国际化法律服务。
随后,一行人参观了霍尔果斯第五代、第六代国门。走进国门历史博物馆,讲解员以“从边陲驿站到开放前沿”为主线,生动讲述了霍尔果斯从古代丝绸之路北道重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中哈边境重要口岸的发展历程。泛黄的通关文书、锈迹斑斑的界碑拓片、老一辈边检人员的工作日记……一件件实物展品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国门不仅是地理上的边界象征,更是一代代边疆建设者践行“屯垦戍边、守土有责”信念的精神地标。望着远处往来的中欧班列,实习生们兴奋地交流着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最后,大家在国门下整齐列队合影,鲜红的团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从‘人工查验’到‘刷脸通关’,国门的变迁正是国家发展的缩影,这让我对‘法治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为霍尔果斯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伊犁师范大学实习生许津峰参观后感慨地说道。
此次实践教育活动,既是霍尔果斯市人民法院深化“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具体举措,也是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下一步,法院将持续完善实习生培养机制,通过“实践教学+红色教育”模式,让更多青年在行走中感悟法治初心,为霍尔果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 | 赵雨蕾、李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