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晨光漫过阿合奇农场的棉田。上午8点,新疆精河县棉农叶新华已经走进棉田垄沟里。他弓着腰,拨开棉叶,翻过叶片背面查看棉叶是否有棉铃虫、棉蚜等虫害。
视线扫过田垄间覆着薄膜的土壤,到浇灌的时间了,他在智能球阀管理APP上轻点两下,远处田埂边的球阀发出“咔嗒”响,一股清水从球阀奔涌而出,瞬间浸润了近旁的棉苗根系。
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精河县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智慧农业工程。在这片蓬勃生长的棉田之下,精河县藏着的“科技密码”正一齐发力——田垄间整齐覆盖的地膜锁住土壤墒情,智能球阀与纵横交错的精准滴灌带如同脉络,正依据棉株生长节奏精准输送水分。在不远处的精河工业园里,5G智能科技已深度融入服装制造的每一道工序,让这片土地的棉花故事有了更广阔的延伸。
“数字棉田”里的丰收密码
作为新疆优质棉核心产区之一,精河全年日照时间达2700小时,常年活动积温稳定在3900℃以上,近三年平均达到4200℃。在这片土地上,科技让光热优势加倍释放。
“你看这地膜,目前这个季节我们灌水在里面,薄膜到了秋天自己就降解了,不用费力清理。”精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推广研究员张怀军指着铺在垄上的薄膜说到。
精河农业局技术推广人员张怀军正在介绍当地棉花种植情况 黄肖彤 摄
这是精河县推广的可降解地膜技术。“配合‘宽早优’种植模式与‘一膜四行’配置,实现宽等行种植、早播种、优选品种促进棉花早发早熟与优质高产。采用"宽早优"种植模式后,每亩棉田种植环节可节省种子成本15元、人工成本20元左右。”张怀军说。
“今年八家户试验田新引进‘种肥同播’技术,将施肥、铺管、覆膜、播种同步,更加省时省工,相比原有追肥模式更适合精河当地土质,协调土壤氮磷比的同时促进根系生长。”
张怀军等人正在查看棉花叶片上的虫害情况 黄肖彤 摄
技术的革新不仅体现在种植环节。在精河阿合奇农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精河阿合奇农场的棉农可通过手机APP操控智能球阀浇灌——每隔50米设置的球阀结合观测技术,实现一键浇灌,大幅节省时间与人工。“用这个智能应用开关球阀浇多久、浇多少都能调,不用跑田间手动开关了。”叶新华说。这套太阳能供电系统还省去电费,让他能管理更多棉田。
2024年,精河县棉花总产量达近14万吨,纤维长度普遍达30毫米以上。这些雪白的棉朵,正通过轧花厂的传送带成为皮棉送至棉花监管库,棉花们在监管库中等待交易。精河的一朵朵棉花为棉纺织产业链发展提供了优质源头。
5G+机器人“织”就精河智造链
带有枝叶等杂质的籽棉穿过高速管道将杂质分离,除杂后的棉花被机械臂送进纺纱机——40支(支:纱线的粗细水平单位)可染色棉线可在近乎无人干预下自动成型。目前在精河的工业园区内泓润泽纺织厂的智能车间自动化程度高,主要环节无人值守,但仍需人工巡检处理异常比如断线处仍有人巡视。
泓润泽纺织厂通过高速除杂后的棉花 黄肖彤 摄
上午10点,泓润泽工厂内的巡检工骑着轻便电动车掠过生产线,记者观察到厂内目前的工人不多。“我们是一体化的机器,目前厂里几位工人他们会骑着车仔细观察是否有棉线断掉,只要发现便及时接上。”泓润泽纺织厂厂长单演武说。
“不同于其他纺织厂纺出的短纱线会有上浆工序附着一层膜。我们采用的气流纺棉纺织机器生产的40支高支纱线纤维排列更紧密,气流纺直接通过气流将纤维凝聚成纱,省去了传统环锭纺的粗纱到细纱的多道工序,减少对浆料的依赖,下游企业可以随意染色加工。”单演武说。泓润泽纺织厂是精河第一家可生产40支纱线的纺织厂。棉线从32支到现在的40支,精河实现了棉线技术上的突破。
泓润泽纺织厂气纺纱机器 黄肖彤 摄
“我们虽然还没正式投产但是已经收到来自日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预定单。”单演武说。在收到大量预定单的同时泓润泽纺织厂的业务范围正在扩大,单演武透露纺织厂最快在今年年底的二期工程会再上一套目前工厂的设备,并且还会加上织布板块,形成一体化产业链。目前泓润泽纺织厂正在24小时运转调试设备几个月后正式投产。
11点,走出泓润泽纺织厂,在工业园区内,连霍高速的另一侧,相距5公里的地方便是维郎服装厂。走进维郎服装厂,在工厂的纺织区前,生产数据看板电子大屏正实时跳动着物料供应、生产进度、作业效率等数据,一目了然。
维郎服装厂厂长邓红林正在介绍生产数据看板 黄肖彤 摄
“根据订单以及大数据排产,工厂日均产量500-700套件,全年总产能稳定在二三十万件。”维郎服装厂厂长邓红林说。
维郎服装厂车间建立的5G智能制造系统仓储模型和配送模型,实现了工厂的最小库存积压与高效材料配送。通过动态测算产线实际产能同步拉动物料精准配送,实现仓储与配送全流程可视化管控。
每位员工的工作数据平板都会统计并上传至大屏。“数据统计让厂子知道我适合哪个岗位,就会调岗。”工厂的员工比合依夏・阿克勒说。”
工厂内工人们脚下一刻不停,AGV搬运机器人(自动导引搬运车)载着坯布穿梭。每当工人完成裁剪缝制工作,只需轻按面前的平板按键,AGV搬运机器人便会将工人缝制好
的衣片精准送入CTU料箱机器人(料箱搬运机器人)中。
AGV搬运机器人正沿着路线搬运货物 黄肖彤 摄
AGV搬运机器人和CTU料箱机器人正在接驳货箱 黄肖彤 摄
车间CTU料箱机器人与AGV搬运机机器人的引入,生产运营效率可提升30%,同时管理成本压缩大约20%,实现降本增效的良性循环。
比合依夏・阿克勒说:“不用起身送货取货,材料由机器人送来,完工后机器人取走送往下一环节,省去来回跑动,效率自然提高。”
"做擅长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比合依夏·阿克勒一边说着,一边轻踩脚下的踏板,缝纫机随即自动走线。完成工作后,她在平板上轻轻一点,系统便会根据实时产量数据和个人工作进度,可灵活安排休息时间。
维郎服装厂工人正在把缝制好的衣片放入AGV机器人料箱中 黄肖彤 摄
“数字化系统让岗位技能门槛大幅降低“简单工序比如拼接布料、缝制松紧带,新人经过几天的培训即可上岗”邓红林说。“残障人士也可以操作我们的缝纫工具,只要脚能踩踏板,手能操作缝制,我们欢迎所有愿意来我们维郎服装厂的人来厂上班。”
维郎服装厂内的员工可以通过阶梯式培训逐步掌握复杂工序,50名员工就能支撑起高效运转的生产线。
然而,即便拥有高效智能的生产系统,精河棉纺织企业仍需面对严峻的外部挑战。邓红林坦言行业正面临挑战:"美国市场刻意压价,加上东南亚低价竞争,很多企业被迫降低品质应对。"为突破这一困局,维郎采取双轨策略。
依托目前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优化全流程。从智能排产到AGV自动配送,这套系统将生产效率有效提升使得减少库存积压,可有效缓解部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调整物流通道,由于美国对中国棉花的进口限制,维郎选择通过成熟的上海转运体系,货物经马六甲海峡发往欧洲。精河县毗邻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两大口岸的地理优势,为未来拓展中亚市场预留了战略空间。
精河县棉花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因科技注入而提质增效。种植端靠可降解地膜、智能灌溉等技术,棉花总产近14万吨且纤维长度在30毫米以上”。加工端以气流纺技术突破高支纱线生产,引来多国订单。制造端借5G+机器人提升效率,维郎服装厂50人即可支撑年二三十万件服装产能。通过科技赋能各环节,精河棉纺织产业形成28.8万锭棉纺产能与130万件年服装产量的规模。2025年精河纺织企业预计年产值达2.6亿元以上、预计带动相关就业200余人。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宋镇东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指导教师:张喜栋 刘婷婷 马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