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塔里木大学等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撑,探索种植沙漠适生植物,持续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今年,在十四团金杨镇、十团昌安镇、十一团花桥镇试点种植5500亩芦竹,成功开辟沙漠“锁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共进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在十四团金杨镇芦竹种植区内,工人正有序开展田间管护,锄头起落间,杂草被逐一清理。放眼望去,连片的芦竹如绿色屏障,与周边金黄沙丘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这片“沙漠青纱帐”正成为阻挡风沙的前沿阵地。
芦竹种植区生产经营部部长杨尚坤说:“目前观测数据显示,芦竹存活率达90%以上,其根系发育良好,完全适应了沙漠边缘盐碱重、干旱等不利生长条件。”
在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曾是植被种植的“卡脖子”难题。第一师阿拉尔市创新构建“中水利用+智能滴灌”系统,将工业废水、农业灌溉产生的盐碱废水净化处理后,精准滴灌,实现了废水资源化利用与节水种植的双重突破。
芦竹种植区生产经营部技术员梁锐斌说:“芦竹具有生态、经济多重价值。它耐旱、耐盐、耐寒,适合在沙漠地区生长,其根系可深入地下3米以上,防风固沙功能强大。它的茎秆纤维含量达50%以上,是优质的工业制浆原料,干物质每亩年产3吨左右,产值超2000元。”
预计未来3至5年,第一师阿拉尔市芦竹种植规模将扩展至10万亩,建成集生态防护、生物质原料生产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带,可满足年产10万吨工业制浆需求。这个沙漠中崛起的绿色产业,既是筑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态安全屏障的“固沙卫士”,更为实现干旱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 石继良 杜新民 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