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生活的水手”文化沙龙在乌鲁木齐举行:探讨在地文化与城市未来

“人是生活的水手”文化沙龙在乌鲁木齐举行:探讨在地文化与城市未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2 14: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11日晚,乌鲁木齐古娅·Goya Live Time内座无虚席,一场名为”人是生活的水手”的文化沙龙在这里热烈展开。新疆作协主席刘亮程、同济大学副教授刘悦来、“疆三代”青年代表、小红书作家吴天一与百名观众共同探讨乌鲁木齐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沙龙以文学、城市规划与青年创业的多元视角,挖掘这座城市的独特生活哲学,现场金句频出,互动不断。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探讨在离海最远的地方新疆,城市文化如何孕育出一片可能性之海,身在此处的人们又是如何成为“生活的水手”,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为新疆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沙龙以"理解乌鲁木齐的人与生活"为主题展开深入对话。著名作家刘亮程讲述了自己从乡村到城市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作品《一个人的村庄》,分享了他对家乡深厚情感和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初印象,还有他对城市乡村关系的看法感受。"他特别提到,近年兴起的“返疆潮”反映了年轻人对这片土地的重新发现。

刘悦来副教授则分享了他在乌鲁木齐的社区营造实践。通过讲述一位喀什老人将小区荒地改造成果园的生动案例,他阐释了“人与土地的再生产关系”这一核心理念。刘悦来特别点赞本地青年的创造力:“他们用废弃电线做花艺,写下令我感动的话语,使这座城市有‘活人感’。”

作为“疆三代”代表,青年创业者吴天一则用“城市游牧风”定义乌鲁木齐的气质。她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及返乡创业计划,希望打造融合人类学与商业的文化空间,让更多人理解这片土地的魅力。

现场观众反响热烈,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聚在这里,向三位嘉宾提出乌鲁木齐未来发展的问题。三位老师结合实际情况,耐心解答,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现场掌声不断。一位残障创作者动情地表示:“这片土地的厚重,最终接住了我的迷茫。”


现场观众提问

在互动环节,嘉宾们就城市烟火气、城市规划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刘亮程认为:“乌鲁木齐的夜摊才是灵魂——凌晨两点的烧烤摊,是无比幸福的。”刘悦来则透露,乌鲁木齐的社区活动主要通过小红书等平台招募,展现了线上社群的力量。

活动最后,三位嘉宾用一句话表达了对乌鲁木齐的期待。吴天一希望能为需要的人带来便利,刘悦来提议“采购青年人的第一个订单”,刘亮程希望“在此出生,在此长大,也终将长老的我们,能视此地为温暖的家乡”。主持人鹤望总结道:“新疆是离海最远的地方,但今晚我们确认——这里的每个人,都能在生活的浪涛中成为自己的水手。”

活动结束后刘亮程老师给观众签名。范晨露摄

据悉,本次活动是小红书烟火生活季首站落地乌鲁木齐后特别策划的一场在地文化沙龙,有利于加强对乌鲁木齐的认同感。主办方表示,未来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更多思想碰撞的平台。刘亮程的新书《长命》将于8月出版单行本。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范晨露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