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小课堂”手摇纺线车制作:在传统技艺中叩响科学之门

“红领巾小课堂”手摇纺线车制作:在传统技艺中叩响科学之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0 19: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团委“红领巾小课堂”暑期活动在红庙子街道新居社区拉开帷幕。一场别开生面的手摇纺线车制作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到传统纺织技艺的轮廓,更在组装与思考中叩响了探索机械原理的求知大门。

图为手工爱好者讲解手摇纺线车制作技巧。

活动现场,在手工爱好者的悉心引导下,青少年们化身“小工匠”,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纺线车的制作中。他们仔细比对部件,认真组装木质支架,为整个纺车奠定稳定的根基。接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硕大的主转轮固定到位,这是纺车运行的“心脏”。随后,连接传送带这一关键环节考验着大家的耐心与配合,当带子稳稳地环绕于轮间,预示着动力传递的通道已然打通。最后,安装摇柄与核心的捻轴——当摇柄转动,带动捻轴旋转,正是纱线成型的奥秘所在。每一步拼装,都是对耐心与协作的无声锤炼。

图为孩子们现场进行手工制作。

制作过程中,新居社区工作人员将实践升华为知识的启迪。他拿起定滑轮部件,深入浅出地讲解其核心作用:“看,这个小小的定滑轮,它位置固定不变,却能轻松改变我们用力的方向,让摇动摇柄更加省力便捷。” 老师将杠杆原理与轮轴知识融入这方寸木件之间,引导孩子们观察传送带与轮组间力的流转轨迹。原本专注于指尖动作的孩子们纷纷抬起头,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顿悟的光芒——看似简单的木构件,瞬间承载起杠杆与轮轴的抽象原理,在亲手触摸中变得生动可感。

此次“红领巾小课堂”活动,跳出了书本的框架,巧妙地将传统工艺的复原与现代科学知识的启蒙熔于一炉。孩子们在复原一架古老纺车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动手创造的乐趣,更通过指尖真实的触感,直观理解了定滑轮改变施力方向的妙用,窥见了传送带背后力的传递与转换法则。当摇柄转动,纱线在捻轴上逐渐凝聚,科技的种子也在童心中悄然扎根萌发。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许尧)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