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沙漠经济:和田蕴含的发展潜力

科技赋能沙漠经济:和田蕴含的发展潜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5 14: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大棚里的螺丝椒迅速生长,养殖池中的红银鳕鱼灵动活泼,枣粉、枣干让唇齿间充斥浓郁枣香。企业通过科技赋能,一方面将和田当地劣势条件转化为优势特色,另一方面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高端化发展。“双管齐下”,以差异化路径为新疆和田沙漠经济注入新动能。

“沙漠温室”:果蔬发展新势能

“以前的话咱们当地的蔬菜品种比较单一,而且价格还要比像乌鲁木齐等地区高上七毛到一块的价格,现在的话基本上是持平了。”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马腾飞说道。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田果蔬产业发展最大的“拦路虎”:风沙大,果蔬在幼苗阶段易被掩埋;黄沙遍地,土壤贫瘠,果蔬难以生长。面对这些问题,该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为果蔬搭建起“沙漠温室”,用于提高产量,甚至实现南果北种。

搭建大棚,并及时更换棚膜,阻挡风沙的同时保持光照充足;就地取材进行多次实验,研制出效果最好的有机肥料——黄沙加炉渣,大大提高了蔬菜产量;使用自动化生产装备,利用智能滴灌、补光灯等设施,让一年只能长四茬的苜蓿达到一年近二十茬。

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棚面貌。鞠秀琦摄

如今,大棚中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可以一年上市两次,黄瓜可以达到一年三次。蔬菜产量的提高满足了当地人民对果蔬的需求。该企业也凭借蔬菜的高质量以及新疆的优势位置,计划将部分蔬菜出口到中亚五国,开辟新的销售路径。

大棚内的螺丝椒。鞠秀琦摄

和田县英阿瓦提乡帕尔其村村民古丽艾仙·依明是该公司的技术人员,说道:“我感觉非常好,来到这里学到了技术,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已经盖了房子、买了车子。”她在这里已经工作三年了,并且同村中也有近30个人在这里就业。产业带就业、就业带创业,带动老乡共同富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蓝色奇迹”:沙漠水产新赛道

红银鳕鱼、黑鱼、鲈鱼……沙漠中也能吃到新鲜水产。和田域见疆来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把水产养殖技术从四川带到和田,建成56个养殖池(2240立方养殖水体)、24个生化池(1920立方水体)、8个蓄水池(640立方水体),配套水控设备、微滤机、蛋白分离器等设备建成8组养殖系统。

养殖池。鞠秀琦摄

工厂化养殖让鱼的培育过程透明化,每月的养殖池泼菌会在板子上公示,打消百姓对水产添加激素的顾虑;严格把控即将上市的鱼的品质,保障肉质紧实、口感鲜美;同时,运用菌体培育幼苗,引进先进水质检测设备,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并随时欢迎其他养殖户来此学习技术,派技术人员进行讲解鱼苗培育。“我们不做一家独大。”办公室负责人马永欣说道。

当前水产养殖的品种都是淡水鱼,二期计划引入如东星斑、石斑鱼等海水鱼养殖,进一步丰富和田水产品种,满足和田人民对海鲜的需求,填补和田以至南疆生产多品类海鲜产业的空白。

红银鳕鱼。鞠秀琦摄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和田水产,该公司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宣传方式。线下,无偿将样品提供给水产老板,慢慢去预热;线上,除了打造电商平台直播,还利用视频号进行宣传。随着“沙漠水产”品牌的打造,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和田,为和田经济发展扩展新市场。

目前水产养殖场所已稳定带动辖区群众18人就业,月工资3500-8000元;后期随着企业的发展预计再带动辖区15名群众稳岗就业、25名群众零散就业。并且,水产养殖过滤的粪便也会送给农户作为有机肥料使用,公司本身也在进行蔬菜种植,达到鱼菜共生、鱼菜共赢的效益目标。

“深加工”:农产品高端化拉长经济效益

凭借和田地区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等优势,当地的大枣甜度高、个头大,产量高。作为农产品,大枣在丰年的时受市场影响价格下降,近几年行情比较低迷。因此,深加工是提高红枣种植效益和产品附加值的必然途径。

和田早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北京援疆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的响应企业,根据对不同枣产品功效的探索,最终研制出一种枣粉。通过“三蒸三晾”、烘干、冷冻、磨粉多重工序,将枣变成粉的状态。与其他枣粉产品不同的是,此枣粉运用生物发酵技术,将大分子转化成小分子,营养更容易吸收的同时提高红枣的食药用价值。

和田乾元丝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是把蟠枣制成枣干,用酸枣树嫁接出来的蟠枣口感更加正宗,也成功解决了成熟蟠枣运输难度大、存放时间短的问题。

蟠枣林。鞠秀琦摄

除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枣树的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两个公司分别种植了近5000亩和2400亩枣树,为沙漠造林做出巨大贡献,改善了地方小气候,鸟类和各种小动物逐渐在此繁衍生息。是枣林也是造林,实现产业开发和防风治沙双重效益。

和田早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红枣林。照片源于公司宣传册

从沙漠温室到水产养殖,从传统种植到深加工升级,和田正以“科技+绿色”重塑农业经济版图。伴随企业成长越来越成熟、政府政策越来越完善,和田的潜力将释放更多可能性。

(中国日报记者 毛卫华|鞠秀琦 刘宇翾)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