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援疆的壮阔版图上,有这样一位"逆行者"——他生于黄浦江畔,学贯中外,却在花甲之年选择扎根戈壁,把自己"百分之百"地奉献给了边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银龄教师曹航教授用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真正的教育援疆,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生命重心的转移。援疆不是短期帮扶,而是用全部身心在西部大地上写下永恒的情书。
这位会数国语言、热爱音乐的“跨界学者”,正以独特的生命轨迹证明:教育者的边疆,不在遥远的外国,而在与中石大学生相会的每一个讲台。
“让世界听见新疆的声音”
1993年的上海滩,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年轻的曹航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留校月薪200元,踏入外企的月薪可达8000 —— 已接近当年人们追捧的“万元户”的目标。当时,社会上正弥漫着“将失去的时间补回来”的时代呼声。“你要抢占的是未来的制高点,而不仅仅是将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母亲的一句话,让他坚定地选择坚守三尺讲台。这个决定,成为他一生教育追求的隐喻。
二十几年后,类似的选择再次出现。2020年,刚退休的曹航面对去海外大学任职或者赴一家国外孔子学院任职的机会,但他却毅然选择了来新疆支教。“中国最需要教育的地方是我们自己国家的西部。”初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校园的现代化程度不禁令他惊叹。在这所总书记回信勉励的西部高校,他带着"重起炉灶"的激情,探索石油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教育援疆不是简单复制'北上广'模式,”曹航感慨的说道。曹航带领团队遵循总书记回信的精神,深挖校区石油特色,他多次提到“要始终不能忘记我们能源报国、能源强国的使命,要打造一条有本校特色的学科教育和发展路径。”去年毕业的学生至今记得:“曹教授教我们读英文版《克拉玛依赋》,突然明白外语不是鹦鹉学舌,而是让世界听见新疆的声音。”
曹航与2025年毕业的三位学生合影(照片由曹航提供)
以生命的刻度丈量使命的深度
在曹航老师的字典里,"援疆"二字有着明确的界定——“就是全身心的投入”。他的父母与岳父母,均已年逾90岁,本该在家里孝敬父母。作为家里的长子,4位老人也都希望他能留在上海,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援疆这件事,还是希望你们多多支持我。"曹航对妻子认真说道。在这道关于"小家"与"大家"的选择题前,他最终用行动写下了答案:要让毕生所学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生长。
今年年初母亲病危,他凌晨接到电话,天亮第一班飞机赶回上海,握着母亲的手听完了最后一句"好好教书"。葬礼后不久,学生们就看见曹教授重返教室,膝盖上还沾着浦东机场的沙尘。“母亲常说教师要有始有终,”他抚摸着小提琴琴弦,说道:"这里的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始终。"
病痛是更隐形的敌人。5年来,曹航经常遭受痛风的折磨。他的踝关节、膝关节和手指关节时常肿痛,病发时只能让学生用轮椅将他推到教室去上课。每次上课的讲台,他都准时出现,用沙哑的嗓音朗诵或背诵着课本里优美的英文选段。
援疆5年来,痛风几乎每个月都会定期造访。面对病痛,曹航很自豪地说到:“痛风来时,我便通过药物等多种手段控制,五年来一次课都没有调过!”
学生王闻博记得:"曹老师总说'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但他教会我们,教育本就是由无数小事铺就的远征。"
以热忱拓印生命的广度
曹航不仅仅是一位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在生活上,他热爱飞行,热爱音乐,是一位业余的小提琴手和长笛手。这些看似迥异的爱好,都化作教育的养分,拓宽了他生命的广
度。
在海外博物馆与书画爱好者交流切磋书法艺术(照片由曹航提供)
多样的业余爱好在曹航老师的教学生涯中碰撞出独特火花,让他不拘泥于单一的维度。他曾带着学生用英语赏析《追忆似水年华》的原著真意,在翻译实践中比较翻译中遇
到的文化差异;更以自身经历诠释朱光潜"先打游击后攻城"的学术理念。当年他作为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赴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期间,他发现顶尖学者往往兼具精深的专业深度与广泛的艺术修养。
等待晚上参加塔城音乐厅音乐会的曹航(照片由曹航提供)
这种跨界精神更延伸至社会实践。校区青年上合组织峰会期间,他结束时用英语作了长达几千字的总结报告。面对国内国外对于新疆的宣传需求,他主动承担了对外宣传新疆中文资料的英译工作,累计的翻译字数已达数万字。同事梁老师感叹:"他总能把'分外事'做成'份内事'。"
在曹航的书架上,《毛主席选集》与《乔叟文集》并肩而立。这个经历过火红年代、见证改革开放、参与新时代援疆的学者,常说自己是教育的"巡回演出者"。
"从黄浦江到玛纳斯河,不过是将舞台换了一片天地。"夕阳漫过天山时,他常站在教学楼顶眺望远方,那里有忙碌地工作着的抽油机,更有一届届毕业生奔赴的能源疆场。
“教师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不同坐标系中,始终甘愿做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园丁。"曹航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周丽 龙坤澜 李岳洋 马淑蕊
(本文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重大教改课题《新文科理念下多语种国际传播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