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和田28日电(记者毛卫华)5月26日,国乐大师方锦龙踏上新疆和田土地的第一刻,便被这座古城的热情包裹。机场外,身着艾德莱斯绸的舞者以麦西来普舞步相迎,于田沙漠玫瑰的芬芳与丝绸的斑斓交织成一道流动的风景。在宾馆方锦龙大师接过和田地区赠送复刻的三弦直头琵琶,指尖轻抚琴弦,一曲即兴弹奏如泉水叮咚。“这是和田的宝贝!”他感叹,“三弦琵琶虽小,却能承载古典、民族与现代,它或许能成为中国的尤克里里。”
此行,方锦龙肩负双重使命:一是在和田影剧院呈现"昆仑天籁·国乐和田"国乐盛宴;二是以音乐为纽带,探寻丝路文明的千年交融密码。从策勒县达玛沟佛寺遗址的唐代三弦琵琶,到约特干故城的伎乐俑;从玄奘笔下“国尚音乐”的记载,到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和田这片土地,正是西域与中原文明交响千年的见证者。“音乐不需要语言,它是传递美好最直接的‘通用语言’。”方锦龙说。
行走和田:在历史遗韵中感受文明的交融
在和田地区博物馆,一件唐代三弦琵琶令方锦龙驻足良久。这件出土于达玛沟佛寺遗址的文物,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琵琶实物之一。他贴近展柜,目光如炬:“形制虽简,却凝聚着古人的智慧。琵琶从波斯曲颈到中原直项,再到唐代梨形音箱,每一次演变都是文明的对话。”
当他敲响和田玉磬时,清越之声如金石相击,回荡展厅。“玉石‘说话’了!”他笑道。在和田玉博物馆,他亲手体验玉磬演奏,称其为“千年东方交响”:“玉是中华文明的魂魄,而音乐能让它焕发新生。”
在吉亚乡艾德莱斯绸手工艺厂,方锦龙目睹了丝绸从桑蚕养殖到纺织成品的全过程。工匠将染色的丝线织成流光溢彩的绸缎,他即兴弹奏琵琶,弦音如绸缎般柔滑流转:“艾德莱斯的色彩让我想到音乐的韵律——两者皆是艺术的语言。”
热瓦普的旋律则勾起了他40年前的记忆。1985年,方锦龙首次接触新疆音乐热瓦普,一首热瓦普曲调令他刻骨铭心。在新玉歌舞团,他手持高、低音热瓦普与当地艺人合奏,指尖跳跃间,传统与现代悄然交融。“音乐是永恒的纽带,”他说,“当年那段旋律,让我与新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以乐会友:跨越民族的共鸣
在和田市团城的阿以旺家,方锦龙脱下“”大师外衣”,化身“舞者”。各民族乐手奏响手鼓,他跟随节奏鼓掌、踏脚,与当地人跳起麦西来普。欢快的舞步中,他即兴加入手鼓演奏,引得全场喝彩。“舞蹈和音乐一样,是无需翻译的情感表达,”他鼓起手掌笑道,“这一刻,我们共享同一种快乐。”
与和田民间艺人的交流中,方锦龙对非遗乐器“敲玉”产生浓厚兴趣。他仔细观察玉片的悬挂方式,尝试用槌轻击,玉石相撞发出空灵之音。“这是最古老的‘编钟’!”他感叹。现场,他还与艺人合作演绎《欢迎你到和田来》,琵琶与热瓦普的对话,让传统民乐焕发新声。
5月27日晚,和田影剧院座无虚席。“昆仑天籁·国乐和田”演奏会上,方锦龙携团队带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五弦琵琶演绎的《世界游》清雅如月,五弦琵琶奏响的《诗经·玄鸟》曲调错落而归,琵琶弹奏激扬有力,恢弘大气,在庄严肃穆中又能让观众感受到热情昂扬。摇滚国乐《嘎达梅林》则将琵琶的激昂与摇滚节奏完美融合,瞬间点燃全场热情。最后当《沧海一声笑》的返场音乐旋律响起,全场观众跟着一起欢呼、鼓掌,把音乐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和田观众陈贵感叹到,能在和田欣赏到如此盛况国乐盛宴,深感欣慰,音乐没有地域,文化需要传承,艺术更需要互鉴。
最动人的一幕,是他与新玉歌舞团的合作。热瓦普、艾捷克、手鼓与琵琶交织,一曲融合版《欢迎你到和田来》让观众热泪盈眶。“音乐没有边界,”方锦龙说,“和田的乐器、中原的曲调、西域的节奏,本就是一体。”
“新疆人民的热情和丰富多元的民族乐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和田的三弦琵琶和库车的五弦琵琶都很有特点,我认为琵琶起源于新疆,也应该回归新疆,这次来和田举办演奏会,并为‘锦龙·万方国乐’揭牌,希望结合和田特色三弦琵琶以及其它乐器培养更多音乐人才,以音乐为媒介,讲好新疆故事,讲好和田故事,推动国乐传承与发展。”方锦龙说。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奏会上,方锦龙还被和田地区受聘为“和田文旅宣传大使”。
民族音乐与世界:从“和而不同”到“借船出海”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在新疆体现得淋漓尽致。”方锦龙说。新疆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交汇之地,其音乐文化天生带有“兼容基因”:龟兹乐舞融合印度佛教音乐的庄严,木卡姆糅合波斯旋律的婉转,热瓦普的节奏中藏着阿拉伯的沙漠风情。“这种多元性,正是人类文明共生的缩影。”
他以和田影剧院演奏会上音乐脱口秀为例:五弦琵琶演绎的《霓裳羽衣曲》暗含西域《婆罗门曲》的遗韵,热瓦普与中原《茉莉花》的合奏则跨越地域界限。“音乐无需翻译,它用旋律消弭隔阂,让世界看到新疆的真实与美好。”
“新疆音乐的瓶颈不在艺术本身,而在传播。”方锦龙直言。他提到与伊拉克乌德琴大师纳赛尔的合作:对方通过社交媒体向中东讲述新疆见闻,单条推文阅读量超百万。“我们要‘借船出海’——用国际视角讲中国故事,而非自说自话。”
他批评当下部分传播的局限:“许多演出停留在‘民族风情展示’,却未触及文化内核。就像艾德莱斯绸,外人只看到色彩,却不知一匹绸需历经30道工序。音乐亦然,需让世界听懂它的灵魂。
大师心声:让世界听见新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再是口号
“大乐与天地同和。”方锦龙用这句话诠释和田博物馆的价值,亦是他对音乐的终极理解。在他看来,和田之行不仅是艺术采风,更是一场文明寻根。“琵琶从西域传入中原,经过千年融合成为‘国乐之王’。今天,我们要用创新让它走向世界。”
方锦龙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琵琶演奏家,更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使者,他提出“万方乐奏”的愿景:在和田打造国际音乐交流平台,邀请各国音乐家以乐器对话。“和而不同才是君子之风,”他引用《论语》,“音乐能打破隔阂,让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再是口号。”
在库车与和田,方锦龙分别建立“方锦龙龟兹国乐名家工作室”与“锦龙·万方国乐”。他计划以琵琶为媒介,培养当地音乐人才:“琵琶本就是新疆的乐器,我要让它回归故土,成为各民族和谐共生的象征。”
他尤其关注新疆琵琶的发展:“未来,和田三弦琵琶,库车的五弦琵琶,在这两个工作室,让学琵琶的年轻人既能传承传统,也能用现代语言与世界对话。”
从“琵琶精”到“乐器大师”,方锦龙始终以“玩音乐”的姿态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壁垒。他精通近百种乐器,却独爱琵琶;他推崇“无法为有法”,却坚守文化根脉。正如他所言:“音乐的‘乐’,也是快乐的‘乐’。”
此次和田之行,他以音乐为舟,溯游丝路长河,让千年文明在琴弦上复活。当三弦琵琶的旋律随大漠风沙远扬,世界终将听见——新疆,这片土地上的艺术,从未停止生长。
方锦龙的和田之行,不仅是一次艺术之旅,更是一场文明对话。他用音符串联起历史的碎片,让敦煌的飞天、玄奘的经卷、丝路的驼铃在当代重生。正如他所说:“放下武器,拿起乐器——武器与乐器,仅一字之差,却是战争与和平的天壤之别。”在这片曾被四大文明滋养的土地上,方锦龙正以国乐为笔,书写着文化润疆具体到琵琶润疆、出疆的新篇章。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