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辉的赛车世界“沙漠里,车是兄弟,也是战友。”
内蒙古乌海车手梁志辉,沙晰减震车队的主力赛车手,谈起环塔拉力赛时,眼里闪着技术控的执着。他来自以改装文化闻名的“辉子改装俱乐部”,既是车手,也是改装师。
在新疆和田洛浦大本营车手梁志辉介绍他的领航员史泽森中 杨足摄
“国产车以前确实不行,但现在完全扛得住!”梁志辉的座驾是一台改装坦克300,仅用1个半月、花费20余万完成赛道级改造。他认为,国产车的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已能经受环塔数千公里沙漠、戈壁的极限考验,“价格亲民,但极速能拉到160公里/小时,稳定性不输进口车”。
梁志辉回忆他的比赛经历中 杨足摄
首次参赛的梁志辉坦言“紧张到差点退赛”。截止目前环塔拉力赛中,他以量产车组最快速度已经拿下了两个赛段冠军,却因过于激进导致车辆受损。“环塔不能靠蛮力,得学会慢下来。”他明白,真正的胜利是完赛,而非一味冲刺。
梁志辉穿的比赛服已经湿透 杨足摄
“在赛道里,没有老板和穷人,只有挖沙的兄弟。”梁志辉多次停车救援被困车手,包括演员吴京的赛车。他笑称:“环塔的规矩是‘无兄弟,不越野’——借工具、推车、送水,哪怕耽误成绩也要帮一把。”
和田大本营中梁志辉的赛车正准备下一步检修 杨足摄
“环塔是起点,达喀尔才是终极目标。”他计划先以后勤身份观摩达喀尔,未来带着国产车站上国际赛场,“国产零件已经够强,差的只是时间和钱”。
精神之旅:周田的环塔人生
周田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6团,是个地地道道的兵团子弟。“环塔是灵魂的修行,没苦硬吃的人走不远。”如今是上汽大通枭龙车队的老将周田,18年环塔生涯中斩获2005年北疆冠军、2012年总冠军,却更愿谈起那些“被击溃”的瞬间。
车手周田正接受采访中 杨足摄
2012年夺冠那天,他被媒体包围,他激动的流泪:“多年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但荣耀背后是残酷的代价——锁骨骨折、电解质紊乱、翻车后独自在沙漠熬到天亮。“组委会罚时?罚就罚吧,能完赛就是赢。”
环塔的“反鸡汤”哲学
“现在的年轻人,总想跳过吃苦直接成功。”周田直言,环塔的魅力恰恰在于“苦的真实”。他提到,赛道难度已超越达喀尔,“沙漠更软、峡谷更险,这是中国独有的地狱模式”。但他也担忧:“00后车手太少,环塔需要新鲜血液,但不是谁都能扛住这种苦。”
周田已经伤痕累累的双腿 杨足摄
为赛车“租房子的人生”
46岁的周田至今租房,所有积蓄投入赛车。他自嘲“疯得纯粹”:“每跑完一次环塔,我就把问题记下来,下一年的备战从这一刻开始。”2025年,他计划带着15人团队再次冲击冠军,“环塔没有终点,只有下一站”。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对8岁儿子的期望:“我想带他来沙漠,让他知道人生和赛车一样——上不去的坎,换条路接着冲。”
上汽大通枭龙拉力车队的兄弟们正在聚餐中 杨足摄
环塔:中国赛车的“根”与“魂”
梁志辉与周田,一个用技术诠释赛车的“硬”,一个用经历定义环塔的“韧”。他们的故事背后,是中国赛车文化的缩影: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环塔成为国产车技术的试金石。老一辈的坚持与年轻一代的冲击,交织成环塔的“苦乐史诗”。
当周田说出“环塔难度已超达喀尔”,当梁志辉梦想“开国产车闯非洲”,这条赛道承载的早已不仅是输赢,而是中国赛车向世界发出的宣言。
环塔是什么?是沙漠里的车痕,是修不完的赛车,是兄弟搭在你肩上的手——它教会你低头挖沙,也逼你抬头看路。” ——这或许是对环塔精神最好的诠释。
两位车手的采访中,“记录问题—改进—再出发”的循环、对国产技术的信心、以及对“苦”的敬畏,共同勾勒出环塔拉力赛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中国赛车人的硬核与浪漫。(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