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脉汇流润雪都——吉林省第五批援疆两年工作纪实

吉脉汇流润雪都——吉林省第五批援疆两年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09 11: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从东北沃野的黑土地上、松辽平原间,到西北疆域的沙漠戈壁、额尔齐斯河畔,自对口援疆号角吹响,一位位吉林援疆人跋涉万里山河,扎根边疆热土,用心践行援疆担当。

2023年5月9日,吉林省第五批援疆干部人才抵达新疆阿勒泰,开启为期三年的援疆工作。他们前赴后继、勇挑重担,从冰雪产业的“冷资源”到现代农业的“热土地”,从医疗教育的“硬支撑”到文化润疆的“软联通”,在“吉林所能”与“阿勒泰所需”的双向奔赴中,用实干与担当,在金山银水间浇筑起民族团结的丰碑,书写着新时代对口援疆的生动篇章。

产业援疆:激活发展引擎的“双向奔赴”

4月17日,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机器轰鸣,现代化冰雪运动实训基地破土动工。这座由吉林援疆投资1.11亿元建设的项目,将成为新疆冰雪运动的“孵化摇篮”。随着《吉林援疆推进阿尔泰山脉“冰雪丝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落地,两年来,两地通过举办各类赛事活动,吸引国内外1400余名选手参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雪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实施雪上体育人才培养项目,累计培养冰雪人才800余人,让“中国雪都”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与此同时,吉林援疆团队特别邀请吉林籍世界冠军孔雪、程爽走进人类滑雪起源地滑雪课堂,让1700名师生近距离感受奥运精神;设立5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着力做好点冰成玉、化雪为金这篇大文章;在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客源地开展阿勒泰冰雪营销推介,依托吉林“雪博会”“东博会”“农博会”、新疆“冬博会”等平台宣传推广阿勒泰冰雪旅游,提升“雪都阿勒泰”品牌知名度。

冰雪经济的“冷资源”正释放“热效应”,而广袤田野间的“热土地”也在焕发新生。近年来,由吉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谋划实施“一区三园”建设,打造了吉木乃吉林援疆国际农业对外开放综合服务区、阿勒泰市吉林援疆现代农业博览园、哈巴河县吉林援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布尔津县吉林援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科技园,成为阿勒泰地区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走进阿勒泰市吉林援疆现代农业博览园,来自长白山麓的一株株人参绿油油的叶梢上开出一朵朵人参花。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吉林援疆加快优势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种,首次引育吉林人参种植2000平方米4.2万株、农作物品种244个、蔬菜瓜果品种102个、中药材品种13个等。其中,玉米品种“吉单509”创造了单穗900粒、重量1.2公斤的纪录,荣获“2024年特色农畜产品之最”一等奖。

产销对接的“金链条”也在延伸。长春街头,234家“吉阿佳品”门店里的沙棘汁、蜂蜜成为网红爆款,“吉阿佳品”年货大集、丰农惠民大集等,也在积极拓展新疆优质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这场产业“双向奔赴”,正将地理的遥远转化为发展的紧密。

民生答卷:书写边疆温情的“吉林笔触”

时下,在吉林省对口支援的医院里,新设立的眩晕、疼痛、颈椎病等特色门诊前总是排满前来就诊的患者。“现在做手术再不用往乌鲁木齐和其他省份的大城市跑了!”面对吉林援疆开展的各类新技术新手术,患者赞不绝口。

据统计,两年间,吉林援疆团队共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CT引导下经皮壁穿刺肿物组织活检等新技术新项目63项,培养培训本地医疗人才270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当地医疗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在偏远乡村,吉林医疗巡诊队的“白大褂”成了百姓的“定心丸”。为4.6万基层群众开展巡诊义诊,免费发放折合13.6万余元的药品,这支流动的“吉林医疗队”走过了阿勒泰地区172个村,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大夫上门连药钱都省了。”哈巴河县牧民别克扎提·朱曼道出巡诊背后的民生温度。

教育的种子也在生根发芽。通过“云端课堂”,阿勒泰学生与长春名师隔空互动;“红纽扣”工程让民族团结教育浸润童心;吉林高校定向招生计划年增21%,为233名边疆学子插上梦想翅膀。“以前上公开课紧张得手抖,现在能独立设计跨学科课程了。”吉木乃县小学教师迪娜·哈依拉缇的成长,是吉林和阿勒泰116对“师徒”的缩影。

惠民心的温情还体现在社区。从阿勒泰市社区养老中心的欢声笑语,到“启明行动”中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从北屯镇不断提高的垃圾处理能力,到哈巴河县保障性住房8.9万平方米的防水设施改造……这些润物无声的改变,正如吉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地委副书记宋强所言:“民生福祉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量温度计。”

文化润疆:穿越山海的“精神共振”

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内,146幅吉新两地艺术家的冰雪题材作品正在展出。吉林摄影家镜头下的雾凇晶莹与新疆画家笔下的雪原苍茫相映成趣,这场名为“粉雪奇缘”的巡展,让吉阿两地艺术家实现跨地域交流互鉴。“没想到东北的冰雪和我们的雪山能碰撞出这样的艺术火花。”当地美术教师巴合提古丽在留言簿上写道。

文化的交融远不止于展厅。当阿勒泰歌舞团的《黑走马》在长春赢得满堂彩时,吉林艺术学院的秧歌舞也在喀纳斯湖畔引发阵阵喝彩。两年来,29场跨省文艺汇演、46次文化团体互访,让“各美其美”真正走向“美美与共”。联合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拍摄口述历史电视片《从88—59到87—66——不负时代的青春抉择》,让“为国找矿”的红色记忆传遍全国;公开出版的绘本《通天洞》、散文集《风雅阿勒泰》等出版物,将变成新时代孩子们手中的“文明密码”。

更深远的影响在青少年心中生根。700名阿勒泰学生通过“吉林研学行”触摸现代化农业科技,41户“最美家庭”在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共上民族团结课。而“长春—阿勒泰”直航开通,两地文旅部门通过旅游专列和包机联合推出的“雪域丝路”精品线路,已接待游客7000人次,实现吉阿两地文旅市场互通、游客互送。

70岁的吉林游客张明远表示:“早就想看看‘人类滑雪起源地’,长春龙嘉机场的阿勒泰形象展示平台项目,早已让阿勒泰的冰雪文化成为长春的‘网红打卡点’。”

人才强基:种下“带不走”的希望

在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由吉林援疆教师刘东林指导的数控车项目,斩获自治区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金牌,这是地区在此类赛事中获得的历史首金。这位来自吉林援疆的柔性引进人才,仅几个月时间就让学生实现了从“零基础”到“金奖选手”的完美转变。

像刘东林这样的短期援疆专技人才,在阿勒泰地区陆续有200余名,他们活跃在医疗、大数据、畜牧等领域,带动相关行业攻坚克难:5名吉林大数据专家指导当地工作人员1000余人,让智慧政务系统提前上线;6名吉林省水利厅工程师带来的工程管理课,有力提升了当地水利项目管理水平;15名吉林中高职教师开展旅游管理、酒店服务、电子商务、畜牧生产等方面技术培养,推动技能型人才更好对接就业市场……这些新注入的技术力量,正在为边疆发展安装“发动机”。

人才活水更来自创新机制。由吉林援疆支持的“小白杨计划”等人才项目,已招募600余名疆内外大学毕业生志愿者来阿开展基层团建、服务三农、社会管理、支医支教等工作,有效缓解了阿勒泰地区基层后备力量不足问题。阿勒泰市志愿者昝亚杰作为“小白杨计划”招募的大学生之一,她和伙伴们已经参与200多场志愿服务。“我将始终坚持以初心为舵,以理想为帆,以奋斗为桨,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为阿勒泰发展发光发热。”昝亚杰表示。

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发力,以培训实训为核心抓手,推动吉林援疆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转变,是吉林援疆工作行之有效的主要方式。两年来,组织开展50个培训班次,累计培训当地干部人才250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干部人才能力素质。组织选派120余名阿勒泰地区年轻干部、基层干部、村“两委”成员赴吉林省跟岗学习,通过座谈交流、授课培训、实训锻炼等形式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除此之外,我们还着力实施‘金山脊梁’等人才项目,聚焦医疗卫生、项目管理、冰雪运动等‘急需紧缺’领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撑。”吉林援疆干部、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郭镇川表示。

从长白山巅到额尔齐斯河畔,1.11亿元的冰雪运动实训基地与免费发放的菜苗同样珍贵,艺术巡展的雅韵与屋顶防水的踏实都是幸福。两年来,在吉林援疆团队的推动下,110余个援疆项目落地生根,4.23亿元投资接踵而至,2700名医疗人才得到培养……

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哈萨克族牧民那句“吉林佳克斯”(意为“吉林好”),是孩子们看到雪博会展品时的惊叹,是援疆干部离别时老乡塞进行囊的奶疙瘩。当阿尔泰山的雪落在长白山,当吉林的黑土地接上阿勒泰的牧草香,这场跨越万里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答卷。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 胡俊秀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