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鹏先把探头拆下来,拧螺丝的时候小心点。”作业组长张维波的头灯在夜空里晃动着。4月26日凌晨1时15分, 处在兰新铁路玛纳斯站至乌兰乌苏站区间的THDS设备探测站被浓浓的黑夜所包围。刚下过一场春雨的北疆地区夜晚寒气袭人,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乌鲁木齐西车辆段乌西动态检测车间的4名铁路实验检测设备维修工驱车110公里,备战当晚的铁路行车设备集中修施工作业。
铁路THDS设备是通过红外线探头探测车辆走行部是否正常的设备,主要设置在铁路沿线无人区段,维护这些设备的铁路实验检测设备维修工也被人们称为“红检工”。
乌西动态检测车间负责兰新线鄯善至阿拉山口区段、奎北线、北阿线、克塔线、阿准线、乌将线等合计线路里程2908公里铁路线上的563套轨边设备,他们的工作特点就是奔波千里、昼伏夜出。
“今天晚上要在240分钟的施工‘天窗’点内完成玛纳斯站上行THDS设备的拆除、安装和动态检测,确保设备运行良好。”一边检查激光测距仪,张维波一边介绍。4月7日以来,兰新铁路新疆段开始大型机械集中修施工作业,张维波他们持续“夜战”,在大机作业前把设置在线路上的设备现行拆除,等大机作业完毕后,再进行安装调试,留给他们的检修作业时间非常紧迫。
1时整,随着调度开启“天窗”指令的下达,作业组全员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作业拉开帷幕,现场立即响起了金属的碰撞声。4名“红检工”中2名进行作业,1名现场安全防护,1名驻车站运转室进行安全防护。
“张维波来帮忙,这个托架不好拆。”拆除完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保护箱后,李鑫鹏在拆除钢轨内侧的托架时遇到了麻烦,固定托架的螺丝太紧,一个人不好拆除。“我卡住下面的螺帽,你拧上边。”一阵风声吹过,张维波的脸在头灯的光线里憋的通红,他一条腿跪在道砟上,双手死死地握着扳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远处,作业车的灯光已露出光芒,留给他们的时间越来越紧。
“上行有作业车,保持瞭望。”现场安全防护员刘玉龙 提醒张维波。
“拧快一点。”看到作业车的灯光,张维波有些着急。10分钟后,托架终于拆了下来。将拆下的设备放置在安全区域后,张维波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机械轰鸣,一声鸣笛,现场一片通明,震耳欲聋的铁路线路捣固车缓缓开了过来,钢轨被“抓”起一截后,捣固头在震动中插入道砟。张维波立即前去和捣固车施工负责人交流,提示在安装设备处捣固作业的位置和深度。
“线路捣固作业完毕,开始安装设备。”张维波一边说,一边抱起托架走向股道。4时35分,设备安装完毕后,他们开始利用专业仪器检测设备性能,这也是本次配合施工的一道重要工序。
“温度正常。”李鑫鹏利用“黑体定标仪”产生不同的温度来检测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探头的准确性,对探头进行矫正,每测试一项,他都要口述一边数值。“把探头好好擦拭一下。”张维波的声音有点发抖,他穿的有点少,低估了今夜的冷。
“上行有列车通过,作业人员下道。”4时45分,刘玉龙收到车站防护员通知后,立即通知他俩停止作业,及时下道。
“车过去以后,把箱盒里用除尘器吹一下再封闭。”张维波提醒李鑫鹏要仔细核对检测参数,确保每一项指标都精准无误。“调试是个细活,室外设备调整的参数通过室内的电脑来核验,一会我在室内观察。”
一阵轰鸣,列车过去后,现场又被漆黑的夜色包围。“开始作业。”打开电脑,张维波与李鑫鹏调整完所有的设备参数,已接近凌晨5点。“这一段时间每天都是夜间干活,有的地方夜路不好走,我们都是提前两小时就出发。”张维波说,借线路大机作业的时机,他们也把管辖的设备好好维护一遍,心里有底。
“作业完毕,清理现场。” 满天繁星,张维波他们小组结束了施工作业。“回家天也亮了。”他们还得乘两个小时的汽车返回乌鲁木齐,对施工及设备检修情况进行详实的记录备案,第二天的夜晚,他们将奔赴下一个维修点。(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沈学武 高有鹏 王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