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点绿成金”:科技创新赋能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治理

新疆阿克苏“点绿成金”:科技创新赋能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治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16 10: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疆阿克苏地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阵地。这里曾是高度荒漠化的生态脆弱区,如今却在科技创新的助力下,逐步实现从“锁边”到“扩边”的绿色蜕变。近日,记者深入阿克苏地区的拜城县和沙雅县,实地探访相关防沙治沙重点项目基地,见证从黄沙到绿洲的转变。

林果产业:生态经济双赢的绿色引擎

华凌集团投资的拜城县瑞林果业亚吐尔吊干杏种植基地项目,作为塔河生态治理的关键工程,已在57000亩土地上成功种植吊干杏、沙枣、文冠果和酸枣等经济林果。项目采用“6×2米”科学株距和智能滴灌技术,并创新性地在林下套种抗碱作物打瓜和甜菜,实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这套种植模式不仅能有效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更能带动当地特色水果产业升级发展。”华凌阿克苏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魏柯介绍道。

(拜城县瑞林果业亚吐尔吊干杏种植基地杏花盛放。李湘玥摄)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在这里实现双赢。吊干杏盛果期亩产可达800公斤,按市场价计算,年销售收入预计达1600万元。更可喜的是,项目已带动30余人稳定就业,月薪4000至5000元,季节性用工高峰时可提供3000人次就业机会。魏柯表示:“这片林区还吸引了鹅喉羚、野兔等野生动物回归,生态效益显著。”

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创新实践,企业在温巴什乡配套种植的2.7万亩苜蓿,采用指针式喷灌技术,既改良了土壤,又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饲料,实现了循环发展。

与此同时,在拜城县亚吐尔乡和托克逊乡,拜城豫信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8亿元建设的酸枣种植项目也成为当地防沙治沙的新亮点。该项目采用“种植+加工”全产业链模式,计划开发7800亩酸枣及林下中草药种植基地,实现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酸枣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276倍,市场潜力巨大。”公司董事长张浩燃介绍道。项目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目前已投入4000多万元,累计用工4000余人次。基地现有30个固定就业岗位,月薪达6000元,预计夏季用工高峰时可带动2000人次的季节性就业,日薪150元。

(拜城豫信农林发展有限公司8000亩酸枣种植项目流程图。 李湘玥摄)

随着2025年全部种植任务完成,项目年产值预计可达3500万元。配套加工厂投产后,还将新增1500万元产值。“这既是生态工程,也是富民产业。”张浩燃表示。该项目的实施,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光伏治沙:新能源点亮生态新希望

在传统林果业焕发新生的同时,新能源技术也为治沙提供了全新路径。走进中电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大片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中电建沙雅项目经理杜思伟介绍:“项目通过72个发电单元覆盖7650亩沙地,装机容量250兆瓦。采用光伏板挡风、草方格阻沙、梭梭林带防风固沙的方式,是光伏治沙示范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组件安装和配套设施建设,正在办理并网手续。

(中电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光伏板建设情况。图片来源:中电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

杜思伟说:“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4.2亿千瓦时,可供42万人使用一年。2024年5月开工,预计今年底发电。工人多为本地,工资计件,最高月入过万。项目预计总投资8亿多,已投入近6亿。”他还强调,光伏板下的草方格能降低风速、阻止沙流动,保证光伏板稳定,外围梭梭林带防止风沙入侵,实现了防风固沙和发电的双重效益。

(技术人员在检查光伏板情况。李湘玥摄)

科技赋能:水资源利用的沙漠创举

在沙雅县“光伏取水”、苦咸水淡化观摩点,盖孜库木乡水管站站长黎雪峰介绍:“我们从地下100米抽水,经过沉淀、过滤、纳米膜净化后,水质达到可食用标准。这里的苦碱水原本不能饮用或直接灌溉,但处理后就可以用于种植。目前基地已种植小麦、白菜等作物,未来还计划尝试玉米、黄豆等新品种,成功后将大规模推广。”

(沙雅县盖孜库木乡水管站站长黎雪峰在介绍苦碱水淡化设备。李湘玥摄)

沙雅县利用光伏取水和苦咸水淡化技术,有效解决了沙漠地区用水难题。目前已建成30余套分布式光伏发电取水系统,保障6.3万亩治沙造林,造林成活率超80%,年均节省电费300余万元。

(苦咸水经淡化可后用于喷灌作物。李湘玥摄)

产学研一体:沙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新疆仙草蓉科技有限公司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内,沙生植物郁郁葱葱。技术负责人苟林介绍:“自2021年起,我们种植了梭梭、红柳等耐旱植物,还有2000亩肉苁蓉。前期投资近4000万元,预计还需三年回本。目前主要收入来自销售种子,去年肉苁蓉采收收益200多万元。我们计划进行肉苁蓉初加工,正在筹备建设厂房。”苟林还提到,公司与多所高校合作,取得多项技术突破,研发制造多种机械,自主研发8个肉苁蓉保健产品,申请专利17项,已授权6项,注册商标16件。2023年承担了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任务,为沙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生态治理的阿克苏模式

阿克苏地区的防风治沙工作,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阿克苏地区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77.55万亩,占年度治理任务218.78万亩的126.72%;完成阻击战任务114.74万亩,占年度治理任务94.99万亩的120.79%。全年下达地区林草项目资金7.99亿元,已支付6.8亿元,资金支付进度85.1%。

阿克苏地区通过坚持统筹发力,形成上下“一盘棋”,坚持综合治理,构建治理“大格局”,坚持项目先行,创新治理“新模式”,坚持政策赋能,要素保障“强基础”,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发展之路。2025年,阿克苏地区计划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21.3万亩,纳入“三北”六期任务184.59万亩。其中:阻击战任务197.61万亩、光伏治沙17.95万亩。地区将保持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劲头,锚定目标、靶向发力,坚持“四抓落实”,人员力量、资源要素向阻击战倾斜,于今年3月启动打赢阻击战“大会战”,让阿克苏大地“处处是战场”。

阿克苏地区的这些防风治沙项目,通过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锁边”到“扩边”,阿克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发展之路,为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这片土地将继续书写绿色奇迹,让绿色在沙漠边缘不断蔓延。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李湘玥)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