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华,女,回族,中共党员,1964年10月生,1986年1月参加工作,1993年2月参加公安工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工作26年,2019年12月退休。她用真爱真心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新疆公安机关交警系统民族团结标兵”等称号,她所在的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自治区文明家庭”。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若问起“马新华”这个名字,很多人或许会摇头,但一提起“马大姐”,却几乎无人不晓。马新华是额敏县公安局退休民警,多年来她用无私大爱帮助了一个个困难的人,做了一箩筐的好事,被大家亲切地唤作“马大姐”。她是一位很普通的女性,却有着不平凡的坚韧。她用人间的至孝和至爱,诠释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道义。孝亲敬老,她口碑载道,铸就做人风范;情真意切,她爱心无疆,播撒和谐种子。
在位于额敏镇塔斯尔海村的马新华家,“巾帼教育基地”“妇女微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雷锋精神传承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家庭党校”……大门外挂着的10余块牌匾格外显眼。
阳光照进宁静的小院,琉璃窗染上一层柔和的金色,哈萨克族“孙子”用电子琴弹起《我和我的祖国》,维吾尔族老伴米吉提在厨房翻炒辣子鸡,汉族“父亲”杨吉春正给新挂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奖牌调整角度——这是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温暖诠释。
情暖群众 当好“贴心大姐”
“群众专门来一趟不容易,我要做好服务工作,让他们高高兴兴回家”
记者:退休前您长期在车管所窗口工作,是如何把重复单调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的?
马新华:从警后,我先是负责内勤、后勤工作,随着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成立,我成为一名车管民警。车管所不比其他部门,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事。群众专门来一趟不容易,我要做好服务工作,让他们高高兴兴回家。
我从小就懂汉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三种语言,不同民族的群众到车管所办理业务时,我经常充当翻译,耐心给群众解释办理具体业务所需要的资料。前来办理业务的牧民常常出现没带够钱或资料不全的情况,我就先收下资料,等资料补齐了再帮他们办理。遇到确实有困难的群众,我也会自掏腰包帮他们垫付办理费用。
记者:大家都叫您“马大姐”,能给我们讲讲这个称呼的来由吗?
马新华:2014年10月,家住加依勒玛村的木合塔尔大哥到车管所办理摩托车执照审验时叫我“马大姐”,他当时都快60岁了,我不让叫,但他不听。最后业务办完了他才告诉我,是他朋友让他过来专门找我办的,当时教给他叫我“马大姐”。渐渐地,凡是来过车管所的群众,不管年龄大小,都喊我“马大姐”,喊着喊着就成我的代号了。我觉得这是群众对我的认可。
记者:工作中,有什么让您记忆深刻的事吗?
马新华:2012年年底,辖区居民吕女士的弟弟在深圳开车时被查,当地交警查不到驾驶员的基本信息。如果认定驾驶证是假证,吕女士的弟弟就要受到处罚。吕女士找到我时,已临近下班时间,而且那时候额敏县的驾驶证信息还没有电脑档案,只有手工台账。我花了近3个小时,从近8000个驾驶证原始档案中找到了吕女士弟弟的档案资料。事后,吕女士特意制作了一面印有“文明执法 一心为民”字样的锦旗送到了所里。还有一位姓高的货车司机,60岁那年得知驾照审验需要重新体检,就专门花了两天时间在医院里做了各项体检。他拿着体检报告来到交警队审验驾照,却被告知体检无效。看到他满脸疑惑,我专门给他写了张纸条,详细写清楚在哪家医院做什么样的体检,他才明白是自己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按照我写的内容,高师傅顺利完成体检,很快办好驾驶证换证审验。事后,他专门让儿子给我送了锦旗,还把这件事记了十几年,逢年过节都会给我发信息、打电话。
大爱无私 传承优良家风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也许你只是拉一把,就能挽救一条生命、一个家庭”
记者:听说您家中有一张特殊的“全家福”,能给我们讲讲背后的故事吗?
马新华:这张照片是我们家最珍贵的“传家宝”。您看这名小伙子叫吾拉孜别克,哈萨克族;这是叶尔木拉特一家,也是哈萨克族;杨吉春老人是汉族;我是回族,老伴是维吾尔族。我们虽然来自不同民族,但早已是亲人。
记者:听说您照顾杨吉春老人20余年,能具体说说您和他的故事吗?
马新华:那是2004年寒冬,我在下班路上发现有位老人蜷缩在雪地里,冻得说不出话,身上就裹着一件破棉袄。我和老伴赶紧把他接回家,给他喝了热汤他才缓过来。后来我了解到这个老人叫杨吉春,无儿无女,老伴2003年去世了。他之前来城里打工,住在临时的宿舍,但到了冬季,工作暂停了,就没有了住所。他当时太饿了,端着碗不停地吃,我就想到了我父亲以前是不是也这样挨过饿。我父亲去世得早,看到他,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我和老伴商量,咱们家多双筷子的事,让老人留下吧。老杨叔就这么在我家住了下来。
记者:听说您为给老人治病还欠下了债?
马新华:2005年老杨叔突发脑出血,光住院押金就要交2万元。那时我月工资不多,只能四处借钱。有亲戚劝我别管了,可看着病床上虚弱的老杨叔,我就想起早逝的父亲。住院期间,老杨叔行动不便,下不了床,我就请假照顾他,为他洗头擦脸,悉心照顾,像照顾自己的父亲一样,好在他慢慢好了起来。那次给他看病,总共欠了6万多元,直到我退休才还清。
记者:给老人治病,等于让不太富裕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后悔吗?
马新华:因为借了钱,当时家里的日子过得确实有点儿艰难。但在我的照料下,老杨叔身体硬朗起来,还学会了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他总说,没有丫头,就没有这个家,他这个老汉也活不到这岁数。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也许你只是拉一把,就能挽救一条生命、一个家庭。看到老杨叔现在的样子,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记者:“全家福”里这位青年和您是如何结缘的?
马新华:这是吾拉孜别克,说起他我就心疼。2012年,他残疾的姑姑带着瘦小的他来找我,这孩子父母双亡,手上全是冻疮。我搂着他直掉眼泪,想办法联系政府解决了他的上学问题。但孩子更需要的是家,每到周末我们就接他过来,给他炖羊肉补身体。吾拉孜别克毕业后,先是当了一名公安辅警,现在通过考试,已成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5团的正式职工。虽然离得比较远,但他逢年过节都回来,每次回家还像小时候那样帮我洗菜、浇水、加火,真的和养了一个小儿子一样。曾经有人跟我说,现在都有社会救助,你咋不把老人和孩子送走呢?我和他们已经是亲密的一家人,有着融入血脉的亲情,谁会把自己的亲人送走呢?
记者:叶尔木拉特一家与您的缘分又是怎样开始的?
马新华:那是2010年,我在面粉厂门口看见挺着大肚子背面粉的沙依拉古丽,赶紧拦住她。沙依拉古丽和丈夫叶尔木拉特当时住在厂房角落,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我就腾出东厢房给他们住。我教他们学国家通用语言,帮叶尔木拉特考取驾照,沙依拉古丽现在当上了社区协管员。他们的儿子从出生到11岁都在我家,小家伙一直叫我马奶奶呢!
记者:作为多民族家庭的“主心骨”,您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习俗?
马新华:我们家过春节贴春联,古尔邦节烤全羊,我老伴做的拉条子远近闻名,我腌的酸白菜街坊都来要……孩子们在学校学了新歌,回来就教大家唱。要说秘诀,就是互相尊重、以心换心。就像老杨叔现在能用维吾尔语和邻居聊天,沙依拉古丽也会做大盘鸡,这就是家的力量。
记者:马大姐,您救助帮扶这么多人的大爱情怀,是否与家庭教育有关?能否分享对您影响最深的家风故事?
马新华:我小时候,我母亲常对我说帮人就是帮己,那年月谁家揭不开锅,母亲总要匀半袋面粉给人。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大爱的种子种在我的心里,慢慢发了芽。记得12岁那年冬天,渠水结薄冰,小伙伴玩耍时掉进冰窟窿,我棉衣棉裤都没脱就往下跳,回家时棉裤冻成冰铠甲,母亲没责备我,反而给我煮姜汤,她说救人是本分,但下次要记得喊大人。2004年,我在街头遇见快要冻僵的老杨叔时,耳边响起的正是母亲常说的那句话——带回家吧,多双筷子的事。
发挥余热 续写“爱民之歌”
“我就要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爱的火种播撒到更多人的心田”
记者:您将家庭小院改造成教育基地,是怎么考虑的?
马新华:您看这葡萄架下的长桌,原本是孩子们写作业的地方。我退休后,总有人带着户口簿、调解书来家里找我,这张桌子慢慢就成了我接待大家的专用桌。后来社区出主意,给我家小院挂起“家庭党校”的牌子。我们这儿的社区民警马亚群,每次调解矛盾都要来找我,他总说我善于讲道理,有经验、有方法,帮助他解决了不少麻烦事。于是,“家庭党校”里又多了一块牌匾——“马大姐矛盾纠纷调解室”……我这小院现在挂了13块牌匾。老伴经常打趣我,说我比退休前还忙!
记者:能具体说说“家庭党校”如何开展活动吗?听说最近还升级了课程?
马新华:每月15日都有“红色故事会”,请老支边人讲屯垦戍边,请“访惠聚”干部谈乡村振兴。现在新装了投影仪,开设“数字党课”,上周刚播了电影《守边人》。上个月,我带着38名党员去了“守护·奋进”玛依塔斯精神传承基地参观。我们增设了心理辅导课,司法所工作人员给大家讲解民法典,卫生院大夫来教大家急救知识……今年的课程都排到国庆节啦!
记者:挂牌容易守牌难,您怎么看待这些牌匾背后的责任?
马新华:这些不是装饰品,是沉甸甸的承诺。去年有个甘肃小伙来参观,说他父母总吵架,问我怎么办。我拉他坐在海棠树下聊了3小时,送了他本《朱子家训》。前两天收到他寄的兰州百合,信上说家里现在每周开“茶话会”,父母关系改善不少。其实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关键要常开窗通风、勤打扫心尘。
记者:听说您还带动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的创建模式?
马新华:就像蒲公英传播种子。现在周边有12个“微党校”,阿勒腾古丽的刺绣合作社、艾沙江的“红领巾小课堂”,也都挂上了“民族团结实践点”牌子。上个月我们组织“邻里宴”,哈萨克族的包尔萨克、回族的粉汤、汉族的饺子摆满了20米长桌。最让我感动的是老杨叔,他说自己“不能光享福不出力”,把这些年攒的5000元全都捐给了社区养老食堂。
记者:您家墙上的胡杨骆驼壁画,是否代表着您坚定的信念?
马新华:这是美术学院师生来采风时画的。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我常对来参观的年轻人说,新时代不需要我们凿冰取水,但要传承那股子韧劲。上周有个浙江的大学生在这幅画前站了很久,后来跟我说决定报名西部计划,要像胡杨一样扎根边疆。
记者:对于未来,您有什么规划?
马新华:我想建个“家风传承馆”,把收集到的108个民族团结故事做成电子档案,还计划把大院直播间升级成5G智慧平台。您看这面照片墙,每张笑脸都是动力源泉。只要还能动,我就要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爱的火种播撒到更多人的心田。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熊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