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巴仁乡巴仁村,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商铺、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映入眼帘,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都得益于党关于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及各族群众的勤劳实干,村容村貌发生了蜕变。
特别是近年来,克州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动摇,重点聚焦“人、才、物”等要素“多点发力”,引领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建强组织,充实乡村振兴骨干力量
“我是村里的后备力量,在村干部和工作队的精心帮带下,逐渐熟悉了村里的工作,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提村返乡大学生艾米力江·玉山说。
“如今,大抓基层导向越来越鲜明,人员力量都向村里倾斜,工作越来越好干了”。阿图什市松他克镇肖鲁克村党支部书记张雪辉说。
2023年以来,克州全面落实乡镇干部岗位在村“2112”工作机制,常态化推动2800余名乡镇干部下沉到农村一线岗位蹲苗历练,1869名干部“下挂”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按照每个村4-6名建立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库1500余人,坚持选、育、带、用、管全链条培养,2100余名县级包村领导、乡(镇)包村领导、村党组织书记、驻村干部按照“一对一”“多对一”方式全覆盖结对帮带后备力量,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培养人才,强化乡村振兴智力支撑
“现在每头牛能卖到1-2万元,每年能挣80余万元。”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养殖能手对先·巧开告诉笔者。
对先·巧开西是阿合奇县出了名的养殖能手,2011年,在全县率先成立“猎鹰之乡”牲畜养殖合作社,通过科学养殖、改良牲畜品种、科学配比育肥饲料等,现饲养牛羊900头,年利润达80余万元,带动220户村民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近年来,克州聚焦“三大布局”“四大产业”“四个百万”工程,打通“识人”“育人”“用人”三链条,吸引了更多的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据统计,全州“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等类别,拉网式”认定农村实用人才8000余人,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业院校”定向培养,实行县(市)与职业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选派6批次180名农牧民到州县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专业培训,引导217名在外优秀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在外创业能人等回乡干事创业,扶持乡土人才带头创办合作社560余家,发展农村电商站(点)597个。
发展经济,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去年,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414万元,今年预计集体经济收入可以达到520多万元”。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党组织书记艾合买江·艾沙骄傲的说。
2018年以来,依也勒干村立足该村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子,通过建立林果基地、生态旅游基地、驾驶训练基地等带来大量人流,为餐饮和服务业创造出了良好条件。建设微型工厂和村庄小市场,激活了农产品就地加工和村里经济运转,逐步形成区域产业发展链。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300余万元。
2023年以来,克州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乡村振兴的“两个牵引”,三级书记坚决扛牢主体责任,推动集体经济高速发展。2024年,全州村均集体经济收入79.4万元,其中61个村突破100万元,村均同比增长37.5%,薄弱村全面消除。
强化保障,夯实乡村振兴坚实基础
“书记,我想申请到村里去工作”“书记,我也想去”阿克陶县克孜勒陶镇会议室干部争先恐后地说。
“这在镇里已经习以为常了,干部们都想到村里去工作。”克孜勒陶镇党委书记张文这样说到。“现在党的政策好,国家公职人员到村任职不仅每月工资报酬可以拿到一万多元,而且在评先评优、职级晋升、提拔使用方面也是优先推荐,干部的工作热情高涨。”
“我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6460元,国家还替我买养老保险,家里人都很羡慕我,让我在村里一定要好好工作”。阿克陶县塔尔乡霍西阿巴提村党支部书记阿布都克尤木·阿不都热曼高兴地说。
近年来,克州不断健全村干部“基本工资+绩效报酬+集体经济分红”报酬体系,村干部待遇大幅度提高,农牧民身份村“两委”正职平均报酬达到了5940元/月/人,农牧民身份村“两委”副职平均报酬达到了4716元/月/人,干事创业激情不断迸发,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大幅度提升。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