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各师市、团场:灯启新春 福满元宵

兵团各师市、团场:灯启新春 福满元宵

来源: 兵团日报
2024-02-23 13: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灯启新春 福满元宵

编者按

“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即将来临,兵团各师市、团场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看社火、吃元宵、赏花灯……元宵节这些传统习俗,被一代代兵团人传承。回忆当年过元宵节,他们心中总会涌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自己动手做灯笼

王文革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快到了,看着路边高高悬挂的红灯笼,我不禁心潮起伏。我对元宵节最深刻的记忆,是小时候手中提的那盏罐头瓶灯笼。

儿时团场连队过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给孩子们做一盏纸灯笼。纸灯笼的做法很简单,首先找几根高粱秆,截成长度相等的几段,用针线穿起,像缝衣服那样,缝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框,然后把方框一边作为底部,在底部中间并列缝两根高粱秆,作为放蜡烛的小灯台,接下来,用糨糊把废报纸糊在方框四周,顶部露空,在顶部对称的高粱秆中间,系一截绳子或铁丝,用一根木棒在铁丝或绳子中间绕几圈,拿一小截蜡烛点燃,滴几滴蜡泪在底部的小灯台上,然后把那截蜡烛粘在上面,一盏纸灯笼就做成了。

那时,元宵节晚上,大人们会让家中年长的孩子提着灯笼,带着弟弟妹妹们在外面看灯。也有孩子少的人家,会给每个孩子都糊一盏灯笼。家中条件好的人家,会去商店买张红纸,糊在灯笼上。红红的灯笼看起来特别诱人,孩子们都围着看。

看着邻居小伙伴们提着自制的纸灯笼在面前晃来晃去,我羡慕极了。可每次我和弟弟妹妹们找好高粱秆比划着做,父亲看到后总不让做,他说纸糊的灯笼容易燃,太危险,孩子提着不安全。

经不住我们的软磨硬泡,父亲决定给我做一个罐头瓶灯笼。他先找来一个空罐头瓶,在罐头瓶瓶口处拴一根绳子,在绳子中间打个结,然后找一截木棒穿在结的中间,拿一小截蜡烛放在瓶底,先把蜡烛点燃滴几滴蜡液,再把小蜡烛粘在上面,一个罐头瓶灯笼就做好了。为了让灯笼看起来好看些,母亲还把我们收集来的红纸剪成苹果、红心、小花等图案,把它贴在灯笼上。

父亲说,罐头瓶做的灯笼有一个好处,就是有风时玻璃可以挡风,纸糊的灯笼,风一吹火苗就斜了,灯笼容易着火。另外,罐头瓶灯笼是透明的,在晚上比较亮。

晚上,我提着那盏罐头瓶灯笼,带着弟弟妹妹们在连队来回穿梭,灯笼上的图案在烛光映衬下,晃动着美丽的影子,我们十分开心。

几年前,我开车带着父母在石河子景观河看灯展。元宵节的晚上,只见景观河上张灯结彩,树枝上、亭子旁、蜿蜒幽深的小路边,挂满各式的灯笼,天女散花、仙人送灯、石门夜月、双喜临门……各色灯笼如梦如幻。其中,有两盏灯笼我印象最深刻:一盏是“大鹏展翅奔梦去”,灯笼的造型是大鹏鸟的形状,两只张开的翅膀,作飞奔状,大鹏鸟的嘴擎着一束花,翅膀上灯光闪出“追梦”的字样;另一盏是“春”字形灯笼,巨大的“春”字绽放着绿色的光,中间的“日”字闪烁着红光,并不断用语音说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让人不由得憧憬起春天温暖的阳光、温润的土地和那闪着绿意的小草。

寒冬就要过去,春天就要来了!

心仪的节日礼物

陈 红

我生长在兵团连队。我对元宵节最深刻的记忆,来自元宵节晚上小孩子手中提着的纸灯笼。上世纪70年代,孩子们没有更多的节日玩具,一只自制的纸灯笼,便是他们最为心仪的节日礼物。

记得每年大年初八,父亲就开始给我们扎灯笼了。父亲扎的灯笼有圆形的,有方形的。灯笼的骨架是用粗一点的铁丝扎的,搭接的部位也用更细一点的铁丝一圈圈紧密地缠好,轻巧又结实,即使不小心掉在地上,也不会损坏。糊灯笼的彩纸,连队小商店里就有卖的,几分钱一张,有红、绿、黄、粉各种颜色,很薄容易破,但好在透亮,正适合糊灯笼。灯笼的底座中间有铁片做成的蜡烛托,放上小蜡烛后,一个氤氲着朦胧光影的灯笼便熠熠生辉起来。那灯笼里跳动的火苗,常惹得小孩子们兴奋异常。于是,孩子们便在连队里成群结队地走来走去,炫耀着各自的灯笼。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翻了蜡烛,将手中的灯笼点燃,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爱的灯笼灰飞烟灭,心情格外沮丧。

记得有一年,父亲用角铁做了个六边形灯笼,打算挂在大门口的上方。姐姐说,糊灯笼也要换一个花样,她见过别人家用玻璃做的面,然后在每块玻璃面上贴上彩画,很好看。可是玻璃那么精贵,到哪儿去找大小合适的玻璃呢?父亲想了半天,最后到院子里翻出一捆农用薄膜,围着灯笼骨架剪下一截,绷紧了再用胶带缠好,一个“玻璃”灯笼就做好了。

看到父亲那么用心,母亲也不示弱,她用红纸剪出六个图案不同的窗花,让我们贴在“玻璃”面上,有花鸟虫鱼,也有年画娃娃。到了晚上,把灯笼高高挂在门楣上,拉根电线接上灯泡,再将灯泡放进灯笼里,透过灯光,剪纸画光彩夺目,甚是好看。

这个六边形灯笼我家用了好几年。每年,我们只需要将蒙上去的薄膜撤下来换上新的就成。六个面上的贴画,也成了我们三姐妹自由发挥的地方。

元宵节那天,母亲还会做元宵给我们吃。小时候的元宵,不像现在花样繁多,馅的种类也多,有芝麻馅的、花生馅的、豆沙馅的,并且超市里随时可以买到。那时候,元宵都是自己在家里做,商店里基本没有卖的。母亲将提前泡好的糯米放在木头椿子里椿成粉,然后做成乒乓球般大小的面团,再放进水里去煮。每次煮元宵,母亲都是边煮边不紧不慢地拨动着。看着锅里起起伏伏的元宵,我们馋得直流口水。

按照老家的风俗,母亲会在几个元宵里分别包上硬币,据说谁能吃到包着硬币的元宵,那谁就能在这一年里事事顺心。在母亲的精心安排下,那些象征着好运的元宵总会溜进我们姊妹仨的碗里。品尝着甜而不腻的元宵,享受着浓浓的亲情,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此。

元宵节是春节圆满结束的日子,过完元宵节又要进入新一轮的劳作。一家人聚拢在一起吃元宵,那白白的、圆圆的、甜甜的元宵,就像天上圆圆的月亮,盛在碗里,甜在心上,升腾着一家人新一年的希望。

一晃40多年过去了,但儿时的元宵节却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难以忘怀。

儿时那盏萝卜油灯

高永明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在奎屯读小学。那时奎屯初建,人口不多,来自五湖四海的职工群众过年,虽然风俗习惯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就是不过完正月十五,这个年不算过完。

春节期间,大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我们一群小孩子,除了玩雪爬犁、滑雪板,还把父母给的一点零花钱拿上,跑到商店里买一些鞭炮来玩。

有一年,眼看着快到正月十五了,我们几个小伙伴看见附近木工厂和食品厂等单位居民的家门口,早早挂起各式各样的花灯,心里痒痒的。于是,我们也买来彩纸和蜡烛,学着做花灯。虽然做得不太好看,但晚上,我们把灯提在手里,再把里面的蜡烛点着,也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

那时,大部分职工家庭生活困难,我们向家里要钱买纸买蜡烛玩花灯,大人们可心疼了,他们担心花灯在我们手里,一般玩不到一晚上,为啥?一疯一跑,蜡烛一倒,就把花灯点着烧掉了。于是,父亲就教我自制萝卜油灯。

所谓的萝卜油灯,就是找来一截青萝卜,用小刀把萝卜上半部分的瓤子掏空,舀一勺油放进去,中间再裹上一根粗绳或者粗布条当灯芯,放在掏空的萝卜窝窝里面,然后把萝卜固定在花灯的底座上。这样,萝卜不会倒,捻子也不易灭,油点完还可以换,一盏花灯可以玩上好几天呢。

那时候,职工家家有菜窖,最不缺的就是入冬前储备的白菜和萝卜。每到正月十五,我们小孩子就把家里的萝卜拿出来派上用场。记得有个叫周雪智的同学,他每年掂着的萝卜油灯最好看,因为他的萝卜油灯外面的萝卜皮上,被他父亲刻上了漂亮的图案,有“福”“春”“五谷丰登”等字样,煞是好看。

每回掂着萝卜油灯出门,父母都要反复叮嘱,不要相互打闹,不要往有柴堆的地方去。除此之外,父母还要掂着萝卜油灯把家里的旮旮旯旯全部照一遍,一边照一边还小声念叨:“灯照亮,灯照亮,全家人人都兴旺。”那时候我虽然小,但是我心里明白,父母这样的念叨,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每次我们各自掂着萝卜油灯玩耍回来,如果还没燃烧完,大人们一般不让吹灭,叮嘱我们让它自然熄灭。因为每次熄灭后的油灯芯上,会结出不同形状的黑褐色的灯花。如果灯花结出的东西像苞谷粒,父母就会说来年苞谷丰收;如果结出的像麦粒,那就是小麦会丰收……总之,结出的灯花像什么,这一年就会丰收什么。现在想来,这只是父母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期盼。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退休生活在城市中,每到正月十五,就可以看见政府组织的民间社火活动,如打腰鼓、扭秧歌、舞狮子、划旱船等。我给十几岁的小孙子说起我小时候正月十五做萝卜油灯的往事,他听了一愣问:“爷爷,啥叫萝卜油灯啊?”

是啊,现在超市里、集市上有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花灯,各种玩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儿时的萝卜油灯,早就随着时代的变迁淘汰了。

又快到正月十五了,儿时那盏萝卜油灯,依然闪耀在我的记忆深处。

纪实

骑在爷爷肩头看社火

张 荣

新春欢腾的气氛尚未减退,街上到处张灯结彩,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门窗上的对联剪纸溢满年的味道,道路两旁的霓虹灯相互映照,到处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圆又圆……”路过一家便利店时,这首喜庆又熟悉的儿歌将我拉回儿时的元宵节。那时没有现在这样流光溢彩的灯火,但儿时的元宵节似乎比春节还要热闹几分,让人难忘。

记得元宵节一大早,妈妈就煮好了白白嫩嫩的元宵。一家人围坐在桌边,腾腾热气迎面扑来,吃上一碗汤圆,一年便在团团圆圆、红红火火中起航。软软糯糯的元宵,即使已经吃撑了,我也要再吃几个。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元宵节的社火表演了。午饭刚吃过,锣鼓一响,狮子队、秧歌队、腰鼓队就忙活起来。人们成群结队地赶来,表演队走到哪儿,人们就跟到哪儿。

我熟练地骑在爷爷的肩头,冻得通红的小手奋力挥舞着小彩旗和棒棒糖。调皮的小玩伴们,一边夸张地学着表演者的动作,一边开心地笑着。当开始耍狮子时,大家便兴奋而专注地看起来,情绪随着龙腾狮吼、翻滚跳跃而起伏。从中午到天黑,一路演下去,人越来越多了。

天渐渐黑了下来,我的小手小脸都快冻僵了,便提着纸灯笼往家跑。此时,左邻右舍的年轻人聚在火炉旁边聊天、看电视,老人们不时说起曾经在村庄里舞龙狮、闹元宵的盛景。夜深了,闹腾了一天的孩子们已经躺在床上昏昏欲睡了。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今年的元宵节,赏灯的人还会簇拥而来,与天上的明月一同见证着这丰足的年代。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