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高山与极地寒区观测与理解国际研讨会(HiMAC2023)在乌鲁木齐召开

第三届高山与极地寒区观测与理解国际研讨会(HiMAC2023)在乌鲁木齐召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2-01 18:5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2-01 18: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3年11月29日~12月1日,第三届高山与极地寒区观测与理解国际研讨会(HiMAC 2023)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郭华东院士、芬兰科学和人文院马库·库马拉院士、比利时皇家海外科学院院士菲利普·德马耶尔在线出席开幕式并线上致辞,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极地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施建成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道远副所长莅临会议并致辞。来自中国、芬兰、加拿大、蒙古国、德国、日本、比利时、挪威、瑞士、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150余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形式出席会议。

全球变暖对地球寒冷区域造成持续影响,特别是亚洲高山区和北极区域冰雪资源富集,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区,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和信息服务的关键区域。然而,同属欧亚大陆的亚洲高山区、北极内陆和北冰洋等区域变化及其关联和协同的认识尚存在挑战,为进一步回答该挑战,加强地面-空间观测及数据协调,会议围绕“亚洲高山区与北极环境变化的联系”为主题展开。

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他指出北极与亚洲高山区环境变化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北极等地区的加剧,北极内陆和海洋区域变化同中低纬度青藏高原第三极、乃至南极等关联与协同依然是当前面临的科学挑战。他强调新疆地处亚洲高山区和北极地区的陆上关联关键区,地球大数据为推动数据和科学为证据的方案是进一步开展关联研究和厘清该问题的关键。

图 郭华东院士开幕式致辞

随后,芬兰科学和人文院院士马库·库马拉发表视频致辞,他表示亚洲高山区和北极寒区关联密切,此次会议为进一步梳理在该方面的科学进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他表示将在该领域持续加强同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比利时皇家海外科学院院士菲利普·德马耶尔线上为大会致辞,他指出在青藏高原、北极地区,甚至在天山附近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不仅对“一带一路”气候变化敏感地区的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还影响着世界经济及人类生活,因此建立一个密集而可靠的观测网络测量和了解全球气候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以及分析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极地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施建成研究员发表致辞,他指出在空间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目前已具备丰富的空间观测数据,这将更加有效地支持偏远的极区及高山寒区的科学理解和决策支持,空间观测新技术的涌现,为推动全球方案提供更为丰富的观测数据。冰雪资源丰富的新疆是连接北极和亚洲高山的陆上过渡区域,在对地观测特别是空间观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空间技术用于极地与高山区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对北极与亚洲高山区开展环境变化综合观测是全面理解区域与全球变化过程的关键。

图 马库·库马拉院士开幕式致辞

图 菲利普·德马耶尔院士开幕式致辞

图 施建成研究员开幕式致辞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道远副所长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表示对高山和极地寒区环境变化的监测,是当前国际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高山和极地寒区的环境变化对气候的响应,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的变化和生态发展,此次会议将成为相关研究团队开拓探索这一科学问题的契机。

图 张道远副所长致辞

来自国际组织和计划的北极可持续观测委员会秘书处Jan Rene Larsen博士、地球观测组织山地网络计划(GEO Mountain)的秘书处的James Thorsten 博士围绕北极观测及数据系统路线图(ROADS)和为科学和政策提供多学科山地数据信息的全球倡议展开报告。

此次研讨会围绕遥感观测、地面实验和模型开发,地球观测数据和增值产品,亚洲高山区和北极地区变化与分析,亚洲高山区及北极地区关联和协同,社会受益及可持续发展五个主题展开,会议旨在提升高山和极地寒区环境变化监测和科学理解,回答北极内陆、海洋同亚洲高山区的变化联系和协同等科学问题,探讨以地球大数据为基础发现北半球亚洲高山区与北极地区环境变化的科学关联,推进以科学和数据为证据的社会受益领域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图 HiMAC2023与会人员合影

此次会议由“数字丝路”高山与寒区工作组(DBAR-HiMAC)、地球观测组织全球寒区观测计划(GEOCRI)、新疆科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干旱区水循环与水利用重点实验室主办,新疆自然资源学会、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天山积雪雪崩新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承办。

据悉,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于2016年正式启动,旨在利用地球大数据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地球观测组寒区观测计划(GEO CRI),分别于2017年启动DBAR-HiMAC工作组并在北京召开首届研讨会,2018年在芬兰召开第二届HiMAC国际研讨会。(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李兰海)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