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昌吉市二六工镇的存林合作社,一栋栋标准化的牛舍整齐排列,圈舍前后干净整洁,圈里的牛儿们个个膘肥体壮,介绍起自家的牛昌吉市存林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存林农事服务部的马存林喜上眉梢。
“我们是农牧业合作社,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目前合作社正在发展育肥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马存林说,“这个育肥啊,就是把牛羊养肥了卖出去。”
在二六工镇,越来越多的人与马存林一样投身育肥产业,大力建设肉牛养殖基地,推动当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
多措并举壮牛羊
“纯种西门塔尔从小就肥到大,像胖墩墩的小娃娃一样,从小到大一直胖。旁边的体型较小的牛是新疆本土褐牛。”马存林指着一群正在“埋头苦吃”的牛说。
要想让牛卖个好价钱,就得在牛吃的饲料上下功夫,除了村民自己种的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粗饲料外,麸皮、面粕、豆粕都要从外面订购。为了让牛胃口好,马存林还会订购山楂果、豆皮等粗纤维给牛开胃。
不仅在饲料的营养上下功夫,合作社还引进了养殖设备,包括喂养,饮水等方面,能保证24小时水源供应,这类的科技饲养,一般是100头以上养殖规模会用,同时会有铲车等配套设备。
“村里的牛大多从伊犁、阿勒泰购买,等牛到了之后畜牧兽医局会派兽医来合作社将牲畜的粪便和饲料带走进行检验,保证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没有使用瘦肉精等添加剂,但饲料里可以添加钙铁锌。”光明村乡村振兴工作站成员、村委会委员单桂义说道。
存林合作社牛舍内部 田蕾蕾 摄
“越养越有经验,用最合理的方式做到最快见效。”马存林说道,对于刚引进购买回来的牛,这个阶段只吃粗饲料,为了适应气候,等十天半个月适应之后,就可以打口蹄疫疫苗,做完防疫之后打虫,之后正式进入育肥阶段。
多管齐下促健康
“我们这次引进了一百头纯种西门塔尔牛和西门塔尔杂交牛,因为新疆的天气比较干旱,这些牛在夏天容易得口蹄疫,这种病就类似于口腔溃疡,会影响牛的进食与育肥。”马存林站在牛棚旁说道。
牛棚里,牛群都探着头吃着饲料,马存林拿着铁锹清理着地面上的粪便说道:“因为粪便里细菌太多,所以我每天都会清理两次牛棚,不然的话牛就很容易生病。”而牛群一旦感染疾病就会降低肉牛的育肥效率和肉质健康,对于之后的售卖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保证牛棚的卫生对于育肥产业有着重要意义。
但在之前,清理出的牛粪未能实现集中处理,当地村委会为了落实“三区分离”,更好地保证人居环境质量,专门为养殖户准备了30亩土地用于粪便的堆放。同时会有专业人员对粪便进行处理和回收,他们会向粪便上撒益生菌,之后进行发酵制成有机肥,用到温室大棚里,从而降低粪便对于环境的污染。
为了方便施肥,光明村规模大一些的种植户都会使用撒粪机,撒粪机把粪便打散之后,自动地浇灌到农田当中,以此达到粪肥还田,使得畜牧业反哺了农业的发展。
每年的冬天,村委会都会举办一些科技助农培训班,请专家为养殖户授课,单桂义说道:“考虑到一些养殖户没有时间来听课,我们会把视频发给他们,这样他们在闲暇时间也能够学习养殖技术了。”
多点发力鼓荷包
“每年这里能出栏600头左右,送到屠宰场和批发商手里,每头牛可以卖个一万块钱,这对于我们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马存林看着即将出栏的一圈牛,脸上露出了笑容。
光明村原本存在着大片荒地,村民在荒地上建起了养殖场,成立了合作社,带动了周围畜牧育肥产业的发展,由于育肥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有大量需求,因此仅仅是光明村的农牧业合作社就为村民提供了5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促进农牧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光明村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光明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子,但是村民们为了增收,不断发挥自己的智慧,创建了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育肥产业,带动了周边地区村民的就业,让村民获得了额外的收入,在合作社里工作的村民每个月的收入达到了4000元,一年能增收近5万元。
“咱们村民秋收剩下的秸秆可以当作饲料,多余的粪便还可以卖给第三方,每年能帮村民们节省不少的养殖成本,提高村民们的收益。”单桂义指着一排排整洁干净的牛舍说道。
为了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昌吉市不断加大对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在昌吉市二工镇,还有很多像存林农牧专业合作社一样的合作社,在政策支持下,依托当地的畜牧资源优势,他们大力发展育肥产业,带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畜牧业是我的老本行。”马存林动情地说道,“现在合作社农业发展规模更壮大,我相信未来畜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校级金课《新闻写作》的实践成果)(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马亮、李宇晨、郭宁博、梁馨月、田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