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本的经典“红楼” ——评民族舞剧《红楼梦》

现代版本的经典“红楼” ——评民族舞剧《红楼梦》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7-31 16:1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7-31 16: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25、26日晚,民族舞剧《红楼梦》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华丽登场。该剧自2021年9月首演后,倍受专家和观众好评,观演人数超10万以上。这次呈现在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舞台上,以“不着一言,而有千言说”的舞蹈语言,带领观众进入红楼梦境,受到新疆评论家和观众的好评。

用现代方式诠释经典“红楼”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张迎春

《红楼梦》作为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舞蹈界已经改编4、5个版本的舞蹈剧目。江苏大剧院的舞剧《红楼梦》是什么样版本呢,25日晚,笔者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观赏后,被它用现代方式诠释“红楼”故事所震撼和赞叹。首先,主创团队是清一色的“90”后、中国舞蹈界新生代的代表,他们打破了人们的传统思维,一开始至结尾,以“十二金钗”盛开和调零的生命历程为切入口,串缀起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这条主线,借鉴明清古画美学,通过“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等12个篇章,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展现一个家族群体命运的沉浮。深沉与轻快、沉稳与活泼、刻板与俏皮中,侧重于表达每个人物复杂而又细腻的内心矛盾与心理变化,以及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始终呈现着封建枷锁下的“红楼”悲剧格调。除了双人舞以芭蕾舞、古典舞为主,其他舞段加入大量现代舞元素,突出表达不同人物喜悦、悲伤、忧愁、痛苦等各种复杂心理变化。剧中多次出现十二金钗舞段,不同人物在不同舞姿和眼神透射出来的内心世界,犹如一幅幅古典仕女图,令人叫绝。多次出现家仆们低头弓背双手托物的圆场、台步来回穿梭,包括其他人物角色各种姿态碎步行走的舞台调度,既有现代感又呈现封建社会底层人物恭敬、屈服的心态。尤其是最后的“花葬”篇章完全用现代舞表达,演员用扭转、弯曲、滚动、弹跳等现代舞常用的动作,突出表现他们内心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具有较强的肢体力量和张力。舞剧《红楼梦》将古典符号和中国特色元素巧妙运用,适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另一种舞蹈群像表达,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这台舞剧,尊重经典、重温经典,品味经典,从中汲取更多文化营养,继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典和现代结合的艺术创新

新疆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教授吴玉霞

舞剧《红楼梦》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剧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 首先,利用舞台剧分场换景的特点,巧妙地采用叙事化繁为简、去次留精的艺术原则,将《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小说分成既相关联、又能独立呈现的十二章在舞台上呈现,既便于舞台表演又有利于观众的审美接受,实现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双向共鸣。其次、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特点,巧妙地进行《红楼梦》多重语义的表达和审美传达。再次是非常注重造型写意,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充分发挥了戏剧艺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特点,注重了造景写意的艺术表现。第四、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注重舞台造型的神韵美。如十二金钗并排坐下表演舞蹈的场景多次出现,每一动作、每一神态都是仪态万千,美妙生动,犹如一幅幅各具风姿的仕女图。应该说,舞剧《红楼梦》的每一场景、每一画面都别具匠心、富含深意,深得中国古画宁静传神的艺术之妙。《红楼梦》作为一部思想精深、内蕴丰富的文学经典,一部舞剧不可能完全展现出这部经典的内蕴和精髓,如舞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宝黛爱情发展等表现得还不够。但整体说来,舞剧《红楼梦》在致敬经典并且演绎经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别具一格的结构艺术

新疆军区文工团原艺术指导、国家一级编导杜渐

该剧的编创团队如何运用舞蹈的思维和创意,进行戏剧结构和选材,特别值得关注。首先,编剧依据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征,省略了原著中那些被人们熟知的故事和情节,而选取了“入府 ”“ 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等12个“可舞性”较强的篇章,汲取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特色,分为既独立又串联成篇的結构样式,把握“抒情中叙事,叙事中抒情”的要义,在有形有感的动态审美氛围中,展现了个人与家族命运的关系。因此,选择“可舞性”或“能舞起来”的情节情景,是舞剧创作必然的遵循。同时,这台不同于传统的“舞”,也并非传统的“剧”,而是营造了《红楼梦》原著中象征性的情景氛围。特别是贯穿全剧的十二金钗的诸多舞段,令人称绝:那种行云流水似的“圆场”、“台步”,那种或空灵飘渺,或斑斓奢华而动静相宜的舞蹈语言,尽显中国古典舞身法身韵的魅力。这种设置和呈现,展现了一幅美伦美唤的“中国古代仕女图”,不但将东方女性的美感和中国古代女性思维的觉醒,表现得微妙微俏,有其独特的现代意义,而且彰显了编导的美学追求。舞剧《红楼梦》创造性地调动舞蹈艺术的多种手段,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个等人物形象 这种用新颖的呈现形式,再现熟悉故事的创造,让我们体悟到了原著的文学特质,也让人产生了“再读一遍文学原著”的冲动。

金陵十二钗的繁华一“梦”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晁正蓉:

舞剧《红楼梦》体现了舞者高超的舞技,更兼具剧情的情节设计和整体布局构思。观赏此剧,我们看到的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悲伤,透过复杂的人物命运之间的纠缠,批判封建伦理纲常和封建礼教。舞剧《红楼梦》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120分钟,舞者用身体语言再现《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内涵,采用首尾呼应的布局,用贾宝玉的视角,带领观众“同游梦境”。精选《红楼梦》原著中经典故事情节,此剧展现了“金陵十二钗”——一群身份、地位各不同的女性的青春靓丽和美被毁灭的悲剧。“幻境”中对原著的演绎,“葬花”中黛玉的独舞、“丢玉”“冲喜”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的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以及“花葬”“归彼大荒”的女性群舞,将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展现得淋漓尽致,鲜明舞出了女性群像在封建社会中处于无力、无助和无靠的境地。而“入府”“含酸”“省亲”“游园”的繁华,更是为了突出她们稍纵即逝的短暂美好人生。用对比揭开“繁华落尽一场空,曲终人散终是梦”的悲情。舞者们本身功底扎实、演技高超是此剧获得成功的重要的因素,中国舞蹈的意境美、情感美、如诗如画般展现在观众眼前,同时创作团队、舞美、服装设计、造型设计、灯效的写意化、留白等技巧,使舞剧让观众更有艺术解读张力。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张铭)

图片来源于网络,组织供稿: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