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青:激越与创意——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观后

李小青:激越与创意——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观后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5-17 21: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五一节前夕,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四场。在近期首都戏剧舞台新作好戏不断上演的一片繁盛之中,由中共喀什地委宣传部、喀什地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中共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委员会宣传部、塔什库尔干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西演文化产业集团创演、取材于真人真事——以2021年1月为救落入冰湖中的儿童而牺牲的拉齐尼·巴依卡为原型的这部音乐剧,以其饱含激越与创意的舞台呈现,更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观众带来哀而不伤、痛而不馁的余音绕梁、不绝如缕的精神滋养,这是非常难得并值得大加赞赏的。

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剧照

描绘真人真事的舞台艺术作品,如何突破较纯虚构类剧目难写、尤其是不容易感人的痛点?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剧中所塑造的拉齐尼·巴依卡及其一家的人物形象高度艺术化,但又是那么亲切、真实,同时又可歌可泣可赞可叹;讲述的故事是那么平实、不事张扬——舞台上的叙事在高度凝练中娓娓道来,融化在音乐、舞蹈和戏剧场面中,没有人为拔高,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在音、歌、舞的高度统一里,让观众看到了这位帕米尔的儿子从天真烂漫的孩提到他长成青年走进军营,到成为扛起责任、使命的护边员,再到成为因无私奉献而牺牲的英雄……尤为可贵的是,这部描写道德模范、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优秀护边员、时代楷模、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英雄人物的剧目,使观众时而泪眼模糊、时而发出会心笑意的,不仅有英雄人物的崇高感、由他的牺牲产生的无限惋惜和悲痛,更有戏剧场面上弥漫在家庭生活里、洋溢在军营和护边工作中的温暖和煦、阳光心态、民族风情,更有爱情的潜滋暗长到开花结果,以及颇具质感、经过提炼富有机趣的细节以及舞台呈现上的奇思妙想,大气、震撼的舞美,文本、导演上高度统一的风格化、表演上少雕琢的真挚,等等,合力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剧照

剧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不仅主人公拉齐尼·巴依卡的形象鲜明、生动而感人,拉齐尼·巴依卡父亲和阿米娜·阿力甫夏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剧中我们看到,从少年到青年,拉齐尼·巴依卡一直是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骄傲——他的优秀是从少年时期到长大成人一直贯穿始终的:无论少年时、青年时,还是长成汉子、勇士到成为帕米尔的雄鹰,在剧中展现得生动、鲜活而又极富塔吉克民族特有的生活气息。从12岁的吹鹰笛少年到18、23、30、41岁的人生节点中,拉齐尼·巴依卡的成长和人生轨迹,被充满热情和创造性地描绘着。譬如,在那个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至深的场景里,五个不同年龄段的拉齐尼·巴依卡分布在延展至天幕的帕米尔高原之上,那首《我要像雄鹰那样》在戏剧性叙事中响起:“我坐在月光下,我和星星在说话,我要像雄鹰那样,展开翅膀,出发!”“我喜欢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雄鹰穿过云霞……”这是主创给观众带来的一种全视角的鸟瞰。

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剧照

还有暴风雪中的救灾,在冰河中与战友和白牦牛一同走过狂风暴雪、战胜艰难险阻运送物资等时刻和细节,使得内心丰沛的拉齐尼·巴依卡、不大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拉齐尼·巴依卡、坚忍的拉齐尼·巴依卡,喜欢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拉齐尼·巴依卡有层次地在观众眼里清晰起来、心里亲切起来、精神上共鸣起来。阿米娜·阿力甫夏与拉齐尼·巴依卡青梅竹马,从小一起在帕米尔高原上快乐地生活与游戏。剧中,从拉齐尼·巴依卡18岁去参军,阿米娜·阿力甫夏第一次羞涩地说出“我等你”,后面又有三次说出这句话:再一次是与拉齐尼·巴依卡的父母去军营探望时,又一次是婚后递上马鞍、铁桶与地图送拉齐尼·巴依卡去护边时,最后一次则是拉齐尼·巴依卡牺牲后,村里的乡亲们在村口举行葬礼时……阿米娜·阿力甫夏每一次“我等你——”传递出的心绪和带给观众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有的是甜蜜、有的是期待,最后一次则是在深情和泪水中浸泡的心碎。

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剧照

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是第二代护边人,他对儿子使命感、责任感的培养,一是通过言传身教,这在剧中通过传家的铁桶与地图得以具像化;二是对儿子的严要求,在剧中亦有颇具匠心的刻画。譬如父亲到军营中探望,看到荣誉室没有拉齐尼·巴依卡的照片,马上转身要走。指导员拉住他,在有趣的唱段中道出其中原委:原来是为了救护掉队的战友,拉齐尼·巴依卡这次才没有取得好名次——父亲这才释然。还有拉齐尼·巴依卡从北京开会回来,父亲满心欢喜地让儿子出门去,要把主席的话“告诉村里所有人”……剧中精炼出的几个场面、段落和细节,将一位要强、骄傲、真挚的父亲形象扎实地树立在舞台上,令人难忘。

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剧照

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的剧本和舞台呈现上,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譬如多位演员饰演同一角色,如拉齐尼·巴依卡和阿米娜·阿力甫夏都是这样。一般情况下,由于人物年龄跨度的缘故会由不同的演员饰演同一角色,《拉齐尼·巴依卡》则是把这一方式用到了极致,那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拉齐尼·巴依卡  阿米娜·阿力甫夏)同时出现在舞台空间,这是塑造艺术形象维度的扩展,也是主创传递给观众的一种别样角度的时空观,新视角会产生新视野,也会带来新思考,并且产生新感动。再譬如,“帕米尔汉子”一场,阿米娜·阿力甫夏送别拉齐尼·巴依卡去护边:第一次新婚别离,第二次抱着婴儿送行,第三次领着两个孩子送别……三次送别在同一场景中展开,不仅是舞台上表现时光流逝的一种颇具创意的方式,也是思念和回望的一气呵成,新意十足的同时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结尾时,“帕米尔雄鹰”一场,四束追光中的母亲、妻子、孩子、父亲,与不同年龄段的拉齐尼·巴依卡重逢或者说平行时空里的重叠或者说心灵感应,心有灵犀地与观众的感动、期盼相应和。

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剧照

说到这部戏给人强烈视听冲击力之处,不能不提开头、婚礼、葬礼和结尾。开头是多媒体冰面之下的沉浸感,冰碎声、划水声中,奋力破冰、托举、喧嚷的人声,分明是救人者拉齐尼·巴依卡的感知。这种从水中看向冰面的视角,冷冽、冰清玉洁,似无情而又无暇,附着其上的则是无私的爱和无边的善意。婚礼上,拉齐尼·巴依卡沉迷于“湖水一样清澈的眼睛,花朵一样美丽的脸庞”、阿米娜·阿力甫夏陶醉在“阳光一样温暖的怀抱,高山一样宽厚的肩膀”时,欢乐的群舞、双人舞中,现代而又具民族特色的音乐里,天幕上民族纹饰的变化律动,不仅体现出场景的变化流动,更似舞裙的裙幅摆动,更是是婚宴上喜悦和幸福的渲染和弥漫。葬礼上,塔吉克特有的民俗——手持蜡烛、身着黑衣为亲人送行,并不过分煽情的音乐里歌声中,阿米娜·阿力甫夏的那一声“我等你——”让人的热泪难以自持。结尾时,天幕上飞扬的红色花瓣,是对英雄无言的敬礼!可贵的是,剧中对拉齐尼·巴依卡的牺牲用写意的方式来表现,是主创们在艺术上的一种考量,即有节制地、不重复传达已知的剧情和信息,是经过了选择的。这种表现方式不仅细腻、唯美,更是体现了主创对英雄亲人般的深情、礼敬和尊重。同时,这尊重也是对英雄、对被救的孩子、对观众的体贴和爱。

作者简介:李小青,中国剧协《中国戏剧年鉴》主编、编审;主要编辑书目有:《中国戏剧创作白皮书》等,主要创作有:楚剧《中原突围》,小剧场话剧《押解》,电视连续剧《花自飘零》《舞台姐妹》《人到中年》《先结婚后恋爱》,儿童系列剧《森林里的歌声》等,另有戏剧评论多篇、小说及诗歌见于报刊。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