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疆)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疆)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6-12 17: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疆社火是新疆乡土社会传统节庆中重要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活动内容。广泛分布于新疆14个地、州、市。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民俗类扩展项目。

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民俗娱乐活动,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

春节期间新疆各地都要举办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社火活动。新疆社火是由舞龙、舞狮、威风锣鼓、秧歌、霸王鞭、跑旱船、太平车、大头娃娃、高跷、抬阁、回族宴席舞、哈萨克族黑走马、维吾尔麦西热甫等表演形式组成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四门抖、卷白菜、蛇脱皮、龙吐须、蒜辫子等秧歌队形,展示社火的庞大规模;以二鬼摔跤、西天取经、老寿星、胖娃娃、阿凡提骑毛驴等展示社火的丰富内容;通过红绸、彩扇、花棒、花伞等秧歌,以及三步一抬、翻手腕、动脖子、抖肩等少数民族舞蹈,营造五谷丰登、太平盛世的景象。

新疆社火以鼓、钹、铙、锣为主要伴奏乐器,以传统的汉族锣鼓乐为主体,同时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一般在正月初一开始举办,元宵节达到高潮,还在开业庆典、重要节日中举办。新疆社火传承了山东、东北、甘肃、陕西、湖南、湖北等地社火的同时,又吸纳了本地少数民族舞蹈、民间故事、音乐等文化艺术元素,地域性特征显著,是持续时间长、参与率高、影响力大的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