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文化辉映天山 非遗传承讲述新疆历史底蕴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疆 活动侧记

多彩文化辉映天山 非遗传承讲述新疆历史底蕴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疆 活动侧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6-11 21: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奇台6月11日电(记者毛卫华) 哈萨克族谚语、蒙古族民歌、俄罗斯族巴扬艺术、锡伯族射箭、维吾尔族曲棍球、姑娘追、哈萨克族刺绣、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馕制作技艺),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铜器制作技艺、维吾尔医药、新疆民间社火……多民族、多种类、多文化,从南疆到北疆,有着数不完的民族文化、道不尽的新疆故事,传统的非遗项目在天山南北“活”起来了、优秀的非遗项目在各个地州“火”起来了。

6月11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昌吉回族自治州政府主办的2022年新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在江布拉克景区开幕,主场活动通过2022年新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片、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石城子遗址宣传片以及“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获得者名单视频,展现了近年来新疆文化遗产事业取得的优异成绩。

活动现场还为20名“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获得者颁发奖杯及荣誉证书。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颁牌。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优秀项目颁发证书。为入选2021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单位颁发获奖证书,隆重表彰了为新疆文化遗产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代表。举行《带你走进博物馆——塔城地区博物馆》图书的赠书仪式,将宣传新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最新成果赠送到孩子手中。推出《国家宝藏——新疆重大考古发现集萃》展、“新疆四史”图片展、非遗图片展、文创产品展示、非遗集市等活动,让现场观众亲自体验新疆文化遗产的特殊魅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文博院党组书记侯汉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她指出,讲好新疆故事,要着力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把文化遗产发掘好。充分发挥新疆考古研究工作在发掘、研究、阐释新疆历史、掌握学术话语权和主动权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延伸历史轴线、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新疆力量。二是把文化遗产保护好。大力推进主权见证类、民族融合类、多元宗教类、革命文物类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全面梳理和评价评估新疆文化遗产资源,维护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切实保护好实证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坐标。三是把文化遗产管理好。坚持依法管理,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四是把文化遗产阐释好。加强对文物和考古研究成果的科学阐释,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建设美丽新疆。五是把文化遗产利用好。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自治区文博院党组书记侯汉敏讲话

活动现场的仪式感、氛围感,增强了不少活跃在文化保护、非遗传承一线的基层工作者的信心和热情。获得“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称号的赵勇是博乐市达勒特古城遗址看护员,他与父亲赵曰才一起义务守护古城遗址四十多年。赵勇告诉记者:“这次对我们是个很大的鼓励,我们现在开展工作也是有法可依了,《文物法》也健全了,也有专业的执法队伍,国家对文物这一块特别重视,更激励了我们以后要更加努力,完成本身的工作。”

达勒特古城考古工地开放日活动

在新疆巴州,文物保护的老将那音塔已经在文物保护战线上战斗了14年,对于文物保护的认识,他也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步转换为成为自己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010年他偶然获得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在祖国首都北京,他不断汲取着最新的考古和文物保护的知识,当北京的老师给他们讲起楼兰古城、小河墓地等那些独居特色的新疆文化保护单位时候,他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守护好她们” 的决心,这种朴素的感情在那音塔的心里逐步成长,后来又在祖国南北,看到更多的文物,在参观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的时候,透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他第一次感受到“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的来之不易”,这些沁润在历史长河中的文物,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老祖宗流下的瑰宝,我们作为守护者,让他们传承下去,义不容辞。”

和田地区开展非遗代表性传统舞蹈表演“桑皮留丹青”

此后,他一直活跃在文物保护与发掘的战线上。一年两次,八县一市,3万公里,108名看护员,守护着巴州境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五月,巴州突降大雨,洪水逼近周边古城墙、烽燧等土制文物保护单位,一些积水最深处超过40公分,待雨一停,那音塔和108名守护员立马组织排水,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认真勘察现场,撰写文字报告报送自治区,争取修缮资金,最终使得多出建筑得到有效修缮。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全过程,它包括考古发掘、研究、阐释、保护、宣传利用,从奇台开始,接下来一周,将在全疆范围内开展非遗宣传周,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博物馆的教育宣传,还有包括研学游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了这次整个宣传周的活动,目的还是为了传承保护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让大家正确了解新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管理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李军在活动现场说道。

活动当天,从甘肃兰州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传来好消息,由新疆文化和旅游厅出品的《国宝里的新疆》(第一季)在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举办的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十大(新媒体)中荣获推介项目(奖)(共有10部片子荣获该奖)。

此次评选活动共有51家新闻媒体参予的234个大项,2502个小项竞争中荣获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中选出来的十大推介项目。新疆报送的----被评选十大推介项目,在国家文物局611予以宣布,并颁发荣誉证书。

该片以新疆地区代表性文物为切入点,联合摄制了文物系列短视屏《国宝里的新疆》(第一季)。该系列通过每集5至6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件文物的切入方式,以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新疆出土的面食、汉龟二体钱、弈棋图、贴饼玻璃杯、卜天寿《论语·郑玄注》手抄本等文物背后蕴藏的故事,充分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内涵,通过电视艺术的呈现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展示了新疆大地与泱泱中华始终历史相沿、人文相关、根脉相连。

巴州文博院开展研学活动

新疆在祖国版图中占据六分之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瑰宝,在新时期,推动文旅融合,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让非遗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为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凝聚精神内核、打造内生动力,持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白玉林)(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