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流传数万年 ——吉木乃通天洞遗址

文脉流传数万年 ——吉木乃通天洞遗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6-09 08: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考古成果:

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东北一处当地人称“通天洞”的洞穴中。遗址自下而上可划分出旧石器—铜石并用—青铜—早期铁器时代连续地层,旧石器文化层中发现3个灰堆,出土器物和动物骨骼化石2000余件。灰烬堆积及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暗示着通天洞应该是古人类的生活居住之所。测年显示遗址旧石器文化层年代为距今约4.5万年。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地层中发现陶、铜、铁器及石磨盘等遗物,并浮选出小麦、大麦、黍等农作物,其中黍是新疆最早的标本,大麦、小麦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标本。

专家点评:

通天洞遗址是新疆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遗址,将新疆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至距今4.5万年前后,为进一步探讨更新世亚欧大陆东西两侧人群的迁徙、交流、扩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对构建新疆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入选时间:2017年

通天洞遗址为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地形多样,洞外水草丰茂,为古人类提供了优良的居住环境和狩猎场所。

考古队极为幸运的在遗址旧石器文化层中发现3个灰堆堆积,规整圆形,边界清晰。

通天洞遗址石制品种类十分丰富,有石核、尖状器等,总体显示出较明显的旧大陆西侧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特征,在国内同时期遗址中十分独特。

在青铜时代地层中,浮选得到了距今3500~5200年的碳化大麦、小麦颗粒,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标本,对研究早期社会人群的生计方式及农业交流传播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