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两头都是家

铁路两头都是家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1-13 13: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元旦刚过4天,记者从乌鲁木齐乘坐火车踏上了刚开通不久的第三条进出疆铁路通道--格库铁路,这是一条穿越阿尔金山的“天梯”,目的地是这条“天梯”上的一个小站--依吞布拉克。

14个小时后,记者从南疆腹地的若羌站下火车。因为当日没有直达依吞布拉克的火车,接着转乘汽车,又颠簸了4个多小时,临近21点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打开车门,寒夜漫卷着西风冲进车内,让记者瞬间清醒。一抬头,车灯映照下,一个面容黝黑但双目明亮的精瘦男人笑盈盈的走过来。

“欢迎欢迎,高原人民欢迎你!”沙哑且粗狂的嗓音,让记者在高原的严寒中感受到了别样的热情。

李长永,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若羌基础设施段依吞布拉克站综合车间主任,“天梯”第一代守护者,就这样走进了记者的视野。

李长永所在的车间负责格库铁路依吞布拉克站至巴什考供站132公里铁路线路、供电设备、电务信号设备养护维修工作。这段铁路平均海拔3350米。李长永告诉记者,这里地处青藏高原寒带气候区,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酷寒。能到这里工作身体条件是第一位,如今车间70多人,都是经过筛选,年龄在30多岁左右的职工。他们组成了贯穿阿尔金山山脉铁路的第一批“天梯守护队”。

李长永要带着“天梯守护队”,乘坐轨道车到沿线对铁路设备设施维护作业,虽然“天窗点”(铁路作业时禁止火车通过的时间点)是当天的16点至20点,但路途遥远,而且有三个作业点,他们要一气儿赶到100公里以外的巴什考供站集结,然后再折回头沿途作业,所以准备妥当后12点就出发了。

时速70公里的轨道车在“天梯”上奔跑,李长永目不转睛的盯着钢轨,“K518+300直线段线路高低、方向不良,K527+100桥头……。”李长永不停的说着,身旁的工友在小本上迅速记着。

“这车不能白跑,得多了解线路的变化,然后抓紧整治问题,只有把钢轨捋顺喽,旅客坐火车才能舒坦!”

一个半小时后,轨道车到了巴什考供站,李长永念叨了二十多条问题都记在了小本上。

等待调度开工命令间隙,养路工张国强接到了孩子的视频聊天,“爸爸啥时候回来啊?”“15号爸爸就可以调休回家了。”电话那头孩子兴奋的蹦着:“15号爸爸可以回家啦,15号爸爸可以回家啦……”

为了格库铁路正常开通运营,李长永与家人分别时,小儿子才出生7天。

“干活悠着点,注意安全!”开工后,李长永不停地嘱咐着,因为地处阿尔金山,高海拔氧气稀薄让机器效率降低20%以上,虽然工作时师傅们随身带着红景天,但用力过猛还是会胸闷或者头疼。

下一个作业点,在海拔3600的阿尔金山隧道中部,到达作业地点所有人下了车。记者跟随李长永在隧道内走了近5公里,他不停的用脚踢踢扣件螺栓,用手电照着隧道顶部的接触网设备,有问题就记录在小本上。“新线路要打好基础,使用初期得更操心!”李长永说。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走出隧道,一轮明月挂在天上,星空璀璨,让阿尔金山显得宁静而美丽。

“美吧!守着天梯其实挺好的,一般人可没这个福利!”李长永乐呵呵地说,记者诧异于他的豁达。“我生在格尔木,父母都在那儿,我自个家在库尔勒,这条铁路两头都连着我的家!”因为母亲是藏族,他还有个好听的名字--相多西让,这是祈福平安的意思。

是啊,对于铁路的汉子而言,还有什么比守护家与家之间的钢铁动脉更幸福的事儿呢?站在海拔3600米的无人区,守着“天梯”的安全,身安、心安、家安、就是他最大的心愿。(摆风亮)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